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湖北自考网论坛-湖北自考论坛|湖北自考网|湖北最大自学考试社区论坛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179|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马哲常出的多选题(含答案) [复制链接]

管理员

快乐天使!

Rank: 9Rank: 9Rank: 9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6-9-22 17:43:2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第一章


1.1.下列各项属于哲学基本问题内容的有(ACD)。
A.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 B.思维能否产生理论
C.思维与存在是否有同一性 D.思维能否正确地反映存在
E.思维能否反作用于存在
1.2.以下各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有(ACDE)。
A.存在就是被感知 B.理在事先
C.物是感觉的集合 D.心外无事
E.吾心即宇宙
1.3.以下各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有(BCDE)。
A.“心外无物” B.“天下物皆可理照”
C.“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理” D.“理在事先”
E.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外化
1.4.哲学和具体科学关系问题上的错误观点主要有(BCD)。
A.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 B.哲学是凌驾于具体科学之上的“科学之科学”
C.哲学高于所有具体科学 D.具体科学可以蔑视哲学
E.具体科学需要有哲学的指导
1.5.主张思维能认识现实世界的有(BC)。
A.所有唯心主义 B.有些唯心主义
C.所有唯物主义 D.有些唯物主义
E.休谟和康德哲学
1.6.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是(ABDE)。
A.用机械力学的尺度衡量物质的一切运动 B.具有形而上学性
C.不承认存在决定意识 D.不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E.对社会历史的观点是唯心主义的
1.7.旧历史观的主要缺陷是(CDE)。
A.否认阶级斗争的存在 B.不承认社会意识对社会历史发展的作用
C.看不到人民群众的作用 D.没有找到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根源
E.没有摸到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1.8.现代西方哲学从思想倾向上可分为两大思潮,它们分别是(CD)。
A.本体论 B.认识论 C.人本主义 D.科学主义 E.理性主义
1.9.下列哲学属于非理性主义的有(BD)。
A.黑格尔哲学 B.唯意志主义 C.贝克莱主义 D.弗洛伊德主义 E.存在主义
1.10.下列各项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革命变革表现的有(BDE)。
A.提出了阶级斗争的观点 B.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
C.实现了唯物论和认识论的结合 D.实现厂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结合
E.实现了唯物的自然观和唯物的历史观的结合
1.1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显著特点是(BD)。
A.强调发展和变化的观点 B.公然申明为无产阶级利益服务
C.强调入在世界中的中心地位 D.主张理论来源实践又为实践服务
E.主张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1.1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引起了哲学的革命变革,主要表现在(ABDE)。
A.结束了“科学之科学”的哲学时代 B.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结合
C.使哲学发展到了顶峰 D.建立了唯物主义历史观
E.使被剥削、被统治的劳动者阶级第一次有了自己的世界观理论体系
1.13.下列哲学流派属于人本主义的有(AD)。
A.唯意志主义 B.马赫主义 C.存在主义 D.贝克莱主义 E.逻辑实证主义
1.14.下列哲学流派属于科学主义的有(DE)。
A.存在主义 B.生命哲学 C.唯意志主义 D.实用主义 E.逻辑实证主义
1.15.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主要自然科学前提是(ABE)。
A.生物进化论 B.细胞学说 C.信息科学 D.控制论 E.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1.16.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主要特征是(ABC)。
A.直观性 B.非科学性 C.辩证性 D.机械性 E.形而上学性
1.17.当今科技发展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有(ABE)。
A.充实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B.证实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
C.使马克思主义哲学越来越不适应现时代 D.否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
E.深化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宇宙观
1.18.唯物主义哲学的历史发展出现过三种主要形态(ACD)。
A.朴素唯物主义 B.庸俗唯物主义 C.彻底的完备的唯物主义
D.近代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E.原子唯物主义
1.19.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的两个结合和统一是指(BC)。
A.认识与思维的结合和统一 B.辩证法与唯物主义的结合和统一
C.辩证唯物的自然观和辩证唯物的历史观的结合和统 D.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结合和统一
E.本体论与认识论的结合和统一
1.20.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同我国实际相结合出现的两大理论成果是(DE)。
A.中国革命的战略和策略 B.中国共产党的建党学说 C.李大钊的唯物史观
D.毛泽东思想 E.邓小平理论

第二章

2.1.以下观点属于朴素唯物主义的有(ACDE)。
A.“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 B.事物是感觉的集合 C.水是原初物质
D.物质是指水土气风 E.火是万物的本原
2.2.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是指(ABDE)。
A.无不运动的物质 B.没有无物质的运动 C.运动就是物质
D.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E.物质和运动不可分
2.3.哲学上讲的静止是指(BDE)。
A.绝对不动 B.运动的特殊形式 C.永恒不变
D.事物处于量变状态 E.事物在特定参考系中未发生位置变动
2.4.物质和运动的关系是(ABC)。
A.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B.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C.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D.运动不一定是物质的运动 E.物质不一定都在运动
2.5.时间的特性是(BCDE)。
A.与任何其他外界事物无关地均匀地流逝 B.持续性 C.顺序性
D.一维性 E.物质的存在方式
2.6.空间的特性是(ABC)。
A.广延性和伸张性 B.物质的存在方式 C.三维性
D.绝对的空无 E.与外界任何事物无关而永远是相同的和不动的
2.7.社会的物质性体现在(ACD)。
A.劳动是社会产生和存在的决定性因素 B.在社会中不存在精神现象和精神活动
C.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社会历史的前提 D.全部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E.社会中不存在物质关系以外的其他关系
2.8.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什么也不存在,这种观点是(ABD)。
A.彻底的唯物主义观点 B.彻底的无神论观点 C.形而上学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E.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2.9.从起源上看,意识是(ABC)。
A.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社会的产物 C.物质的最高产物
D.精神的产物 E.人脑的分泌物
2.10.意识的本质是(BC)。
A.人的精神的特质 B.人脑的机能 C.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D.一切动物大脑的功能 E.对客观世界直接感知
2.11.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表现为(ABCDE)。
A.反映客观世界 B.创造客观世界 C.通过实践改造客观世界
D.影响主体的生理过程和活动 E.观念地再现客观世界
2.12.下列各项属于意识能动性的有(ACE)。
A.创造客观世界 B.为自然界立法 C.确立目的和计划
D.确立事物的秩序 E.创造理论体系
2.13.下列活动属于人有意识的活动有(AD)。
A.三思而后行 B.趋利避害 C.饥不择食
D.眉头一皱计上头 E.饮食和生育
2.14.下列观点属于唯心主义的有(ABCE)。
A.意识是人与生俱来的 B.人有生而知之者 C.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D.人脑是产生意识的器官 E.意识的内容来源于人脑
2.15.意识反作用于物质必须具备的条件是指(BCE)。
A.意识是否正确 B.意识是否掌握群众 C.必要的物质手段
D.社会实践 E.意识是否具有主观性
2.16.规律的特点有(ACDE)。
A.客观性 B.无条件性 C.稳定性和重复性 D.普遍性 E.具体性
2.17.下列观点属于唯心论的一元论的有(BDE)。
A.“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
B.“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五天地,无人无物”
C.原子是“宇宙之砖”
D.“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
E.绝对观念派生万事万物
2.18.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是(ACE)。
A.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B.客观规律不能违背,所以限制了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C.土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D.越是强调客观规律就越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
E.越是尊重客观规律就越能发挥主观能动性
2.19.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必须(BCDE)。
A.抛弃一切理论 B.做到“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C.坚持唯物论的一元论
D.坚持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原理 E.按照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


第三章
3.1.唯物辩证法认为(ABDE)。
A.事物的联系是客观普遍的
B.事物的相互联系与相互区别是互为前提的
C.事物的一切联系都是通过中介实现的
D.事物的联系是复杂多样的
E.事物的联系是有条件的
3.2.否认客观联系的唯心主义观点认为(CDE)。
A.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
B.联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C.时空联系是人的感性直观形式赋予外部世界的
D.因果联系是人的先验的知性形式赋予外部世界的
E.人借助于逻辑思维才把事物联系起来
3.3.联系是复杂多样的,主要有(ACDE)。
A.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
B.真实联系和虚假联系
C.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
D.主要联系和次要联系
E.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
3.4.唯物辩证法认为,条件是(ABCD)。
A.客观存在的 B.复杂多样的
C.可以改变的 D.可以创造的
E.可以随意选择的
3.5.系统论和唯物辩证法的关系是(ADE)。
A.系统论不能取代唯物辩证法
B.唯物辩证法可以取代系统论
C.系统论高于唯物辩证法
D.系统论证实和丰富了唯物辩证法
E.系统论和唯物辩证法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3.6.下列观点正确的有(ABCE)。
A.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B.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C.发展是前进性上升性的运动
D.发展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位移
E.新陈代谢就是发展
3.7.新事物之所以能够战胜旧事物是因为(ABE)。
A.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旧事物丧失了其存在的必然性
B.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
C.新事物出现时力量大于旧事物
D.新事物产生时比旧事物更完善
E.社会领域中的新事物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
3.8.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歧在于主张(ABCE)。
A.事物是联系的,还是孤立存在的
B.事物是发展变化的,还是静止不变的
C.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其内部矛盾,还是外力推动的
D.事物是可知的,还是不可知的
E.事物是过程的集合体,还是僵死不变的堆积
3.9.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这是因为(ABCDE)。
A.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B.它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
C.它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
D.它是理解其他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E.矛盾分析方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3.10.可以把发展理解为(ACDE)。
A.事物自己的前进运动
B.事物数量的增减
C.事物运动过程的飞跃
D.事物渐进过程的中断
E.旧事物的消灭和新事物的产生
3.11.辩证矛盾是指(AB)。
A.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关系
B.矛盾双方的相互排斥又相互联系的关系
C.思维中的前后不一致
D.主观上发生的错误
E.矛盾双方相互斗争的性质
3.12.矛盾同一性的含义包括矛盾双方(ABCD)。
A.相互联系 B.相互依存
C.相互贯通 D.相互渗透
E.相互排斥
3.13.下列属于矛盾斗争性的表现形式的是(ABCDE)。
A.人民内部不同意见的争论
B.敌对阶级的阶级斗争
C.生物之间的生存竞争
D.生物体内同化与异化的区别
E.物理现象中的吸引与排斥的对立
3.14.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有区别的,这是因为(ABCD)。
A.它们是矛盾的两种相反的基本属性
B.它们在事物矛盾运动中所处地位不同
C.同一性是有条件的,斗争性是五条件的
D.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E.同一性推动量变,斗争性实现质变
3.15.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这表明(CD)。
A.斗争本身就是发展
B.矛盾斗争越激烈,越能推动事物的发展
C.矛盾双方又统一又斗争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
D.只有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才能成为事物发展的动力
E.矛盾双方得到调和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
3.16.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AD)。
A.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必要的前提
B.推动矛盾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
C.实现事物的质变
D.规定了事物向着对立面转化的基本趋势
E.突破事物存在的限度
3.17.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DE)。
A.保持事物的相对稳定性
B.使矛盾双方互相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C.规定矛盾双方转化的方向
D.使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和相互关系发生量变
E.促成矛盾的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
3.18.内因和外因的关系是(ABDE)。
A.内因是内部矛盾,外因是外部矛盾
B.在事物发展中,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
C.在一般情况下,对事物的发展来说,内因是不可缺少的,外因起决定作用
D.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E.内因和外因既对立又统一
3.19.矛盾的普遍性表明(ABCDE)。
A.矛盾无处不在
B.矛盾无对不有
C.任何事物都有矛盾
D.认识事物就是要分析矛盾
E.解决问题就是要解决矛盾
3.20.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十分重要,因为(ABCE)。
A.它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
B.它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C.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根本方法
D.用一种方法可以解决不同的矛盾
E.不同的矛盾只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3.2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CDE)。
A.普遍性是特殊性的总和
B.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中
C.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
D.在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
E.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3.22.“白马非马”的诡辩命题的错误在于割裂了(ACE)。
A.个性与共性的联系
B.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联系
C.个别与一般的联系
D.次要矛盾与主要矛盾的联系
E.特殊性与普遍性的联系
3.23.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是(BCDE)。
A.矛盾同一性的重要表现
B.矛盾特殊性的重要表现
C.指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作用不同
D.指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力量不平衡
E.指在复杂事物中,诸多矛盾的发展不平衡
3.24.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的主要哲学根据是(BD)。
A.质与量统一的原理
B.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的原理
C.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关系的原理
D.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的原理
E.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的原理
3.25.质和事物的关系是(ABD)。
A.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
B.质是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C.质是事物的外在表现
D.质和事物是不能分离的
E.质就是事物的属性
3.26.事物的质和量都是(BC)。
A.同事物的存在直接同一的 B.多方面的 C.客观的
D.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E.事物的外在表现
3.27.事物的度是指(AB)。
A.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限度
B.质和量的对立统一
C.质变和量变的对立统一
D.事物发展的连续性和间断性的统一
E.一定质的事物所能容纳的量的活动的最高界限
3.28.在量变过程中,事物处于(AB)。
A.相对静止状态
B.连续性的变化
C.显著变动状态
D.突破了事物度的变化
E.渐进过程的中断
3.29.量变和质变的辩证统一表现为(ABCD)。
A.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B.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C.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
D.质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E.任何量变都引起质变
3.30.割裂量变和质变的统一,就会导致(ABDE)。
A.庸俗进化论 B.激变论 C.经验论 D.冒险主义 E.改良主义
3.31.下列现象中属于事物的构成成分的排列组合和结构形式上的变化引起的质变是(AD)。
A.化学中的同分异构体
B.生产力不断增长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C.积小流成江海
D.同样数量和素质的劳动力由于劳动组合不同产生不同质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果
E.水温降低到一定程度使水从液态变为固态
3.32.下列现象中属于不通过对抗的形式来实现的质变是(BCE)。
A.自然界中的地震
B.由旧物种发展为新物种
C.由猿转变为人
D.阶级社会中的军事冲突
E.科技革命
3.33.量变与质变的相互渗透表现为(AD)。
A.总的量变中有部分质变
B.质变后引起新的量变
C.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D.质变过程中有量的特征
E.量变引起质变的形式复杂多样
3.34.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认为(ABC)。
A.肯定和否定是对立的统一
B.肯定中包含着否定
C.否定中包含着肯定
D.否定是发展的中断
E.在任何意义上,否定就是肯定
3.35.形而上学的否定观认为(BC)。
A.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B.否定是外力强加于事物的
C.否定是对事物的消灭
D.否定是扬弃
E.否定是事物发展的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
3.36.下列命题中符合辩证否定观的有(ABD)。
A.推陈出新 B.古为今用 C.全盘西化
D.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
E.批判和抵制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文化
37。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AE)。
A.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过程
B.直线前进的过程
C.相对与绝对相统一的过程
D.循环往复的过程
E.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3.38.否定之否定规律具体表现形式的特殊性表明(ABCE)。
A.不同性质的事物具有不同的否定形式
B.不同事物的发展过程有不同的曲折性
C.不能把否定之否定规律当作单纯的证明工具
D.不能把否定之否定规律看作是普遍规律
E.不能把否定之否定规律当作公式到处乱套
3.39.下列哪些现象属于因果联系(ADE)。
A.物体受热,体积膨胀
B.春夏秋冬四季更替
C.白昼与黑夜先后相继
D.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E.生态平衡的破坏危害人类身体健康
3.40.因果联系的具体表现是复杂多样的,其中主要的类型是(ABCDE)。
A.同因异果 B.同果异因
C.多因多果 D.一果多因
E.复合因果
3.41.下列观点中否定因果联系的客观普遍性的有(CDE)。
A.任何现象都处在一定的因果联系之中
B.任何因果联系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C.因果联系是人们在生活中形成的心理习惯
D.原因和结果是人用来整理感觉经验的一种先天知性形式
E.因果律的一切形式都是从主观意向中产生的
3.42.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区别在于(ACDE)。
A.必然性是不可避免的趋势,偶然性是不确定的趋势
B.必然性的存在是有原因的,偶然性的存在是没有原因的
C.必然性是由根本矛盾引起的,偶然性是由非根本矛盾引起的
D.必然性居于支配地位,偶然性居于服从地位
E.必然性决定事物发展的方向,偶然性只能加速或延缓事物发展的进程
3.43.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表现在(ABE)。
A.必然性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
B.必然性通过偶然性为目己的存在和发展开辟道路
C.必然性是偶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
D.必然性背后隐藏着偶然性并受其制约
E.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44.“在大风扬起的尘土旋涡中,没有任何一个尘土分子的分布是偶然的”,这种观点是(ABE)。
A.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
B.把因果联系与必然联系相混淆
C.唯心主义非决定论
D.把一切现象看成是纯粹偶然的
E.把一切现象都看成必然的,否认偶然性的存在
3.45.全面理解可能性范畴,必须区分(ABCE)。
A.可能性和不可能性
B.现实的可能性和抽象的可能性
C.好的可能性和坏的可能性
D.有根据的可能性和无根据的可能性
E.可能性的大小
3.46.我国现阶段仍然存在的封建残余因素是(CD)。
A.现实性
B.有内在根据的存在
C.现存的东西
D.丧失了存在必然性的东西
E.没有原因的现象
3.47.唯物辩证法认为,制定政策的依据是(CD)。
A.现实的可能性 B.好的可能性
C.现实性 D.现实的东西
E.可能的东西
3.48.下列现象中属于事物的内容的有(ACE)。
A.生产方式中的生产力
B.生产方式中的生产关系
C.社会形态中的经济基础
D.社会形态中的上层建筑
E.语言表达的思维
3.49.内容和形式关系的复杂性表现在(ABCD)。
A.同一内容可以采取多种形式
B.同一形式可以表现不同的内容
C.新内容可以用旧形式
D.旧内容可以以新形式的面貌出现
E.丰富的形式决定内容的无限多样
3.50.割裂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会导致(CDE)。
A.唯心主义非决定论
B.宿命论
C.形而上学的片面性
D.形式主义
E.形式虚无主义
3.51.本质是指(ACE)。
A.事物的根本性质
B.构成事物的诸要素的总和
C.组成事物的各个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
D.事物内在的规定性
E.事物内部所包含的一系列必然性、规律性的综合
3.52.列宁说:“本质在显现;现象是本质的”。这表明(BDE)。
A.现象就是本质
B.本质和现象相互依存
C.本质和现象是并列关系
D.任何本质都要通过一定现象表现出来
E.任何现象都从一定方面表现本质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管理员

快乐天使!

Rank: 9Rank: 9Rank: 9

沙发
发表于 2006-9-22 17:43:52 |只看该作者
可惜后面一些没找到了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06-9-23 09:03:06 |只看该作者
谢谢昕儿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1

地板
发表于 2006-9-23 15:46:56 |只看该作者

我十月份就要考马哲诶 谢谢拉哈~~~

人生犹如一本书。愚蠢的人将它草草翻过, 聪明的人却会将它细细阅读。 为什么呢? 因为聪明的人知道,只能读一次。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1

5#
发表于 2006-9-23 15:48:10 |只看该作者

多选最不会做了。。。[em04]

对了,这些题会不会过期呀?

人生犹如一本书。愚蠢的人将它草草翻过, 聪明的人却会将它细细阅读。 为什么呢? 因为聪明的人知道,只能读一次。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自考论坛导航|湖北自考网论坛   

GMT+8, 2024-6-29 13:25 , Processed in 0.027765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湖北自考网论坛 X2

© 2001-2017 湖北自考论坛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