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湖北自考网论坛-湖北自考论坛|湖北自考网|湖北最大自学考试社区论坛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8697|回复: 3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0001)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要复习资料(汇总2) [复制链接]

Rank: 9Rank: 9Rank: 9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5-11-18 23:22:0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论述题目录:


1.1.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1.2.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1.3.试述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当今时代精神的精华。

1.4.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运用和发展。

1.5.试论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

2.1.试论社会的物质性及其理论意义。

2.2.试述劳动对意识产生、发展的决定性作用。

2.3.试述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实践意义。

2.4.试论人工智能及其发展的重大意义。

2.5.试述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实践意义。

2.6.试述意识的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及其实践意义。

2.7.试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3.1.试述普遍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及其意义。

3.2.试述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及其实践意义。

3.3.试述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并说明这一原理对于社会主义建设和个人成长的指导意义。

3.4.试述否定之否定规律及其对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意义。

3.5.试述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原理及其意义。

4.1.试述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并说明坚持这一原理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4.2.试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及其理论意义。

4.3.试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并说明割裂二者的统一在理论上和实际工作中会导致什么错误。

4.4.试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并用这一原理阐明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4.5.试述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及其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辩证统一,并阐明这一原理对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贯彻和发展的重要意义。

4.6.结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论述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5.1.试述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并以我国环境问题的状况为例,阐明应该如何正确对待当代的环境问题。

5.2.结合我国的人口状况说明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及其性质的原理。

5.3.试述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并用这一原理说明在我国社嶂饕褰ㄉ柚形?裁幢匦爰岢帧叭?鲇欣?凇北曜肌?br>

6.1.试述生产力系统,并分析这一原理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指导意义。

6.2.试述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并用社会意识反作用原理分析我国现阶段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6.3.试述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与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及其互相关系,并用这一原理分析我国现阶段的社会发展。

6.4.试述社会形态发展的多样性,并用这一原理说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理性。

7.1.试述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规律,并用以说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必要性。

7.2.试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关系的原理,并用以阐明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7.3.试述社会革命的根源、实质和作用。

7.4.试述社会主义社会改革的特点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的关系。

7.5.试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原理,并阐明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意义。

7.6.试述交往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并说明对外开放的意义。

8.1.试论述关于社会进步是客观的历史进程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8.2.试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并运用它评析“人就是自由”的命题。

8.3.试述树立正确人生观及其重大现实意义。

8.4.试述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是一个历史过程。

8.5.试述共产主义的实现和人的全面发展。

论述题答案:

1.1.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答:(1)资本主义社会实践的发展,使得各种社会现象的物质根源越来越清晰地显露了出来,使得用社会存在去说明社会意识成为可能。资产阶级在它已经取得统治地位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关系都破坏了,它使得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人和人之间的矛盾和斗争,都和他们的物质利益有关。这样,社会现象背后的东西,隐藏于思想动机背后的动因,即由生产关系所决定的物质根源,日益暴露于人们的面前。(2)无产阶级的斗争实践呼唤着马克思主义哲学,这种斗争实践也迫切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是在根本利益对立基础上发生的,这决定它们之间的对立和斗争不可避免。随着工业的发展,无产阶级不仅人数增加了,而且它的力量日益增长,愈来愈成为一种政治力量而登上历史舞台,从而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了自己的物质武器。另一方面,无产阶级越来越感到需要正确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使自己的斗争减少自发性和盲目性。这样,马克思主义哲学就变成了无产阶级的精神武器。(3)自然科学的发展和成果,冲破了形而上学世界观,为唯物辩证地考察自然提供了前提。细胞学说、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及进化论这三大发现以及自然科学的其他巨大进步,新的自然观就其基本点来说已经具备,一切僵硬的东西溶解了,一切固定的东西消散了,一切被当作永恒存在的特殊的东西变成了转瞬即逝的东西,形而上学的世界观被冲破了。整个自然界被证明是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唯物辨证的世界观的基础确立了。(4)正是具备了上述条件和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在斗争的实践中,批判地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的优秀成果,即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辩证法思想;批判地吸取了费尔巴哈哲学的“基本内核”——唯物主义思想,经过艰苦的理论创造,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由此不难看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有其历史必然性。正如恩格斯所说,如果不是马克思,也会有别的什么人把它创立出来。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1-18 23:30:30编辑过]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今天你自考了吗?

Rank: 9Rank: 9Rank: 9

沙发
发表于 2005-11-18 23:22:21 |只看该作者

1.2.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答:(1)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唯物主义之所以是直观的、机械的、形而上学的、不彻底的唯物主义,一个根本原因就是不懂得什么是社会实践及其对哲学的决定性的作用。马克思的突出贡献之一就是提出了科学的实践观,指出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能动的物质活动,并把实践,特别是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实践,作为自己哲学的基础。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自实践,为实践服务,并在实践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2)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革命的,又是科学的。它的革命性表现为:其一,它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它在对一切现存事物肯定的理解中包含着否定的理解,必然灭亡的理解。其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体系,而无产阶级是最革命的阶级,是变革旧世界创立新世界的最伟大的物质力量。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首先是指它是完备的、彻底的、毫无片面性的唯物主义,它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结合和辩证唯物的自然观与辩证唯物的历史观的结合,从而使它成了真正具有科学性的哲学。其次,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自然科学的发展和成就为基础的,它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自然科学的存在和发展。(3)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中实现了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革命性和科学性是不可分的。一方面,它通过无产阶级改造世界的实践,充分地显示了自己的革命性,即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另一方面,无产阶级的实践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科学世界观方法论指导下进行的,是一种自觉的活动,它可以避免和减少失误。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实践中,实现了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1.3.试述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当今时代精神的精华。

答:(1)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是时代的产儿:一方面,它的产生离不开产生它的那个时代,历史为它的诞生准备了条件;另一方面,它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潮流,科学地解答了时代所提出的问题。(2)马克思主义哲学扬弃了以往旧哲学,批判地吸取了人类哲学的优秀成果,并在实践中对之加以改造,它把辩证法同唯物论、把辩证唯物的自然观同辩证唯物的历史观结合了起来,使自身成为最彻底的唯物主义,成为真正科学形态的哲学。它不仅成了无产阶级而且成了整个人类的伟大的认识工具。(3)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随着实践的丰富和发展,它自身也不断获得丰富和发展,以适应时代的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至今已有一个半世纪,但由于在同实践的结合中不断产生新的形态,例如列宁将它与俄国革命实践相结合而产生了列宁主义,毛泽东将它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而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将它与现代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和当今世界的特点相结合而产生的邓小平理论,从而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无限的生机和活力,仍然是当今时代精神的精华。(4)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时代精神的精华,还在于我们这个时代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今世界面临一系列重大问题,如环境问题、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粮食问题等,这些都是带全局性的问题,是全球性问题,关系到人类的前途和长远利益。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之后,我们又面临如何看待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问题。对于所有这些问题的研究和解决,都有一个用什么样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指导的问题。在现代,唯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能为我们提供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的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4.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运用和发展。

答:(1)马克思主义哲学自传人中国,一开始就是同中国的社会实际、同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斗争实践紧密结合的。中国共产党人依靠马克思列宁主义及其哲学的指导,把它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和研究中国问题,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经过几十年的浴血奋战,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新中国成立后,又经过数年的努力,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在这个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人民斗争的实践经验,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及其哲学中国化,形成了毛泽东思想,不仅继承并且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及其哲学。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2)马克思列宁主义及其哲学同现代中国实际中的运用和发展,集中表现在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上,这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即邓小平理论。这个理论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和当代世界的新特点相结合的产物。以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国际国内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在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过程中,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逐步形成了一个继毛泽东思想之后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这个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它坚持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实事求是;坚持和强调实践的观点和实践标准,“三个有利于”是对实践标准的丰富和发展;坚持和强调发展,提出“发展是硬道理”;高度重视发展社会生产力,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强调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出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1.5.试论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

答:(1)这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决定的。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它源于实践,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它的科学性和旺盛的生命力就在它同实际相结合。正是这一特性,决定了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必须是将它的基本原理运用于实际中,同实际结合起来,用它去观察、研究和解决实际中所遇到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活的灵魂,才能避免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变成僵死的教条。(2)这是由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决定的。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全在于运用,不论是培养科学的世界观,还是提高理论思维的水平,或者提高人的全面素质,都是要注重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运用,都要注重联系实际。如果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不联系我们的思想实际,不是用来改造我们的世界观,不是同提高我们理论思维的实际能力结合起来,一句话,不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就完全失去了学习的意义。(3)所谓理论联系实际,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作为理论指导,去观察和分析社会实际、工作实际和我们的思想实际。我们今天所面临的最大实际,就是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们制定路线和方针、政策的依据,离开了这个实际,就不可能有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4)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就必须反对教条主义。教条主义者只知道背诵马克思主义的个别辞句和结论,根本不去联系实际。这种学习方法是根本违背马克思主义的。(5)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并不是说读书和学习理论就不重要。恰恰相反,理论联系实际当然首先要掌握理论,所以,必须要重视对理论的学习和研究。我们不是反对学习理论,而是反对脱离实际的教条主义的学习方法。

2.1.试论社会的物质性及其理论意义。

答:(1)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它是物质运动的高级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确立了科学的实践之后,才揭示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的。(2)社会的物质性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说明:第—,劳动是人和人类社会产生和存在的基础,没有劳动就没有类人猿到人的转变,就没有人,当然也就没有人类社会的存在及其发展。而劳动则是人使用工具作用于自然的物质活动,它本身既是社会的,又为社会的其他存在提供了基础。第二,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人们的物质资料的生产,而要进行生产,人们就必然地要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这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物质关系,它构成了一个社会现实的基础。尽管社会是丰富的,也存在繁茂芜杂的意识的和精神的现象,但这些现象归根到底是由社会的物质关系所决定的,而且只有从物质的存在中,这些精神现象才能获得最终的解释。第三,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就是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不能归于精神。尽管衬会生活是丰富多样的,除了物质生活以外,还有政治的、艺术的、宗教的、科学的、哲学的等生活,但所有这些生活必须以实践为基础,受社会实践所决定,所制约。离开社会实践.这些活动既不可能,也毫无意义。(3)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了社会的物质性具有重大理论意义。第一,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旧唯物主义是牛截子的唯物主义,在自然观上它坚持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唯物主义原则:可在社会历史领域,它就自己背叛了自己,认为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陷入了唯心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了社会的物质性,在社会历史领域坚持唯物主义的原则,从而使得唯物主义成为完备的、彻底的唯物主义。第二,自从社会意识从社会的物质存在和实践中得到了说明的时候起,就把唯心主义从它的最后避难所——社会历史领域驱逐了出去,从根本上结束了以往唯心主义在这一领域一统天下的局面,使得社会历史学有可能真正成为科学。


今天你自考了吗?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9Rank: 9Rank: 9

板凳
发表于 2005-11-18 23:22:43 |只看该作者

2.2.试述劳动对意识产生、发展的决定性作用。

答:(1)劳动使猿脑变为人脑,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器官。劳动是从制造工具开始的,由于制造和使用工具,使得进化中的类人猿的前肢变成了手。手脚分工后,后肢主要支撑身体,使得进化中的人站立起来,直立行走。站立起来,直立行走,开阔了视野,面对着丰富而复杂的世界。这一切,促进了脑的进化和发展,使之能够对复杂多样的刺激和信息进行储存和反馈,推动大脑的完善化,逐渐成为能够产生意识的人脑。(2)劳动产生了语言。语言是意识的物质外壳,没有语言,意识就没有承担者,也就不可能产生。然而,语言不论是什么形式的,有声的或无声的,都必然是在劳动中产生的。劳动一开始就是一种社会活动,原始的人类只有相互合作、互相配合,才能有效地进行对自然的改造。这就需要在劳动活动中互相了解彼此的思想、意图、愿望和情感等。当社会成员之间感到有什么东西非说不可的时候,于是便从单音节开始,逐渐明确、固定某些音节的含义,这样语言便形成了。语言的出现,使人们交流思想有了工具。人们借助语言能把事物的共同本质或内在联系抽象出来,加以概括,这就是形成了概念。概念的展开和运用,便是真正的意识。(3)劳动对意识的决定性作用,还表现在劳动丰富了意识的内容,推动了意识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是不断深化的.生产出越来越多的物质资料.满足并丰富着人们的需要,使得人们的生活和交往越来越复杂,社会也由此获得了发展。这一切,推动着人脑的发展,也推动着意识的乍富和发展。人的劳动引起了自然界的变化,这是人的思维、意识的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人在怎样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人的智力即产生意识的能力就在怎样程度上发展起来。

2.3.试述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实践意义。

答:(1)承认意识的能动作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旧唯物主义的重要区别之一。因为后者对事物、现实只是从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当作人的实践去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则在承认物质决定意识的同时,就承认意识对物质的能动的反作用,也就是意识对人在实践中能动地反映和改变客观世界的指导作用。这种作用不仅是指精神的活动,而且是指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2)意识能动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意识活动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意识是对外部世界的反映,但这种反映不是机械的过程,而是一个能动的创造过程。这不仅表现在意识能抽象出事物的内部联系和规律性,在思维中再现事物的本质;而且还突出地表现在意识的想象功能,通过这种功能意识在思维中创造出世界上原本没有的新事物。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这当然不是说意识可以无中生有地创造客观世界,而是说意识可以通过实践把自己想象的东西实现出来。第二,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和改造同人的需要是分不开的,总是带着一定的目的和计划进行的。人在行动以前,就根据已知的事实和条件,在头脑中即在意识中形成一定的目的,并依据这种目的建构付诸实行的计划。实践就是在这种目的和计划指导下的行动。第三,意识的能动作用还突出地表现在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上。反映客观世界并不是最终的目的,全部问题在于使现存世界的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第四.意识能对意识主体产生反作用,表现为意识活动在一定程度上能影响人体的生理过程和活动。(3)意识的能动性具有重大实践意义。第一,我们在实践中要特别重视意识的创造性,这对于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极为重要。因为模仿、再现别人的成果,永远只能跟在别人后面,我们在科技领域,一定要注重于创造,才能超过别人,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第二,在实践中要注重目的性和计划性。所谓注重目的性不仅是指不能盲目蛮干,而且要注意目的的正确性。在实现目的的过程中要有步骤,按计划去实行,只有目的明确,计划周密,才能减少和避免损失。第三,意识本身只是精神、观念,它本身并不能实现什么。意识、思想、观念只有掌握了群众,变成指导群众的实践,才能发挥出改造世界的巨大威力。所以,意识的巨大反作用必须在实践中才能实现。

2.4.试论人工智能及其发展的重大意义。

答:(1)人工智能是指用电子计算机来模拟和代替人脑的某些功能和智能。电脑的出现,使得人工智能有了突破性的进展。电脑不仅能代替人脑的某些功能,而且在速度和准确性上大大超过人脑,它不仅能模拟人脑部分分析和综合的功能,而且越来越显示某种意识的特性。真正成了人脑的延伸和增强。(2)电脑的发展和广泛使用,迅速有力地推动了人工智能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意义。第一、巨大的哲学意义。对于唯物主义哲学来说,有一个问题非常值得研究,这就是:那种看来完全没有感觉的物质,跟那种由同样原子(或电于)构成的却具有明显感觉能力的物质是如何发生联系的?电脑的出现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因为电脑主要是一种机械的电子的运动,组成电脑的物质本身是无感觉能力的,而电脑所显示出来的功能不仅超过感觉,甚至达到了一定程度的思维。这个进步不仅对于解决无感觉的物质如何进到有感觉的物质非常重要,而且有力地证明了意识根源于物质这一唯物主义观点。第二,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先进的工具和机器是人手臂和体力的延伸和增强,它们的使用使人类社会进入了工业时代,整个世界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与此相类似,电脑是人脑的延伸和扩大,它的发展和广泛运用所产生的影响,是机器的运用所产生的影响所无可比拟的。事实也正是这样,今天人们从社会实践中已经感受到电脑所带来的极大的优越性;随着电脑的日益发展和不断完善,它将对人类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人类的社会生活将会起什么样的变化,人们还不能完全预料到。(3)有一点必须明确:电脑不论怎样发展不可能在整体上超过人脑,不可能全面取代人脑,人工智能也不可能完全等同于意识。这是因为人脑与电脑之间、意识与人工智能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区别。首先,二者的活动机制完全不同。人是生命有机体,它是人脑存在和活动的基础,人脑的思维过程是一种抽象的精神活动;电脑是一种机械的物理装置,它只能模拟人脑的思维活动,电脑的运作是纯粹的机械的物理过程。其次,更为重要的是,意识是社会的产物,具有社会性;人工智能是电脑的特性,不可能具有社会性,意识丰富的社会含义是由社会长期发展形成的,这决非电脑所完全能够模拟,电脑可以达到形似,但不能达到神通。再次,意识具有能动性特别是创造性。电脑则必须接受人的“指令”才能开始工作,这决定电脑本身提不出任何一个问题,从根本上讲,它是被动的,与具有创造性、能动性的人的意识不可相提并论。

2.5.试述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实践意义。

答:(1)世界的统一性问题就是万事万物的本原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主张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这就是说,物质是万事万物的本原,不能说世界统一于存在,因为有些哲学把存在理解为精神或意识,如存在主义。(2)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是要由哲学和自然科学的长期的和持续的发展来证明的。首先是自然科学的长期和持续的发展的证明。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论断是在自然科学发展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另一方面,现代自然科学的新发展和新成就也在不断提供新的证明。例如现代自然科学所发现的微观宇宙和宏观宇宙,都无例外地是一种物质存在的方式。其次,世界统一于物质还有赖于哲学的证明。这是因为一切自然科学的证明虽然是必要的,但自然科学不论怎样发展,它所提供的证明只能是个别的、部分的、相对的;而世界是整体、是永恒的、绝对的,因此必须借助于正确的堙论思维即哲学,从个别上升到一般,把部分与整体、相对和绝对、暂时和永久辩证地统一起来,方能使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原理得到证明。无论是自然科学的证明还是哲学的证明,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实际上是没有止境的。(3)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原理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第一,这一原理告诉人们,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什么都不存在。一切现象,自然的、社会的、精神的,归根到底都是由物质运动所引起的,都可以从中获得最终的解释和说明。坚持这一观点,可以有力地批判和抵制一切唯心主义、宗教迷信和歪理邪说,树立真正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第二,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说明客观世界以及客观存在着的事物是第一性的。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从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出发,这就是在实践中坚持唯物论。

今天你自考了吗?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9Rank: 9Rank: 9

地板
发表于 2005-11-18 23:23:05 |只看该作者

2.6.试述意识的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及其实践意义。

答:(1)意识的能动性同客观规律的关系:第一,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意识能动性的前提。无论认识世界还是改造世界,都存在一个正确与否的问题,为了达到成功地改造世界和正确地认识世界,人的活动就必须合乎客观规律。如果违背了客观规律,既不能正确认识世界,更谈不上对世界成功有效地改造,相反还要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建国以来,我们在经济建设中多次出现重大失误,其根本原因就是未能按客观规律办事。第二,要做到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性。这是因为任何规律都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也不会自动映人人的意识之中,而是要通过实践。在实践中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一方面,把客观规律从事物中抽象出来,为意识所掌握;另一方面,又要通过意识把所掌握的客观规律用于指导实践。这样人的活动就不再是盲目的,而是一种自觉的活动。第三,要将遵循客观规律和发挥意识的能动性辩证地结合统一起来,提倡充分发挥遵循客观规律基础上的意识能动性。(2)这一原理具有重大实践意义。第一,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是一项前无古人的新事业,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供吸取和借鉴,我们的实践具有开创性和探索性。因此,我们每做一件事都必须考虑是否符合客观规律,要尊重科学,做到科学决策,科学实践。决不可盲目蛮干。第二,我们又不能因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项新事业,就不敢去试,不敢去闯。恰恰相反,我们必须发挥意识的能动性,在实践中大胆地试,勇敢地闯,决不可消极等待,坐失良机。第三,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既要强调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性,把二者辩证地统一起来、既要反对片面强调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论,又要注意避免片面强调尊重客观规律、不注重发挥人的能动性的宿命论和懦夫懒汉的思想。

2.7.试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答:(1)坚持彻底的唯物论的一元论,是我们党提出的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工作方法的哲学依据之一。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这一方面是说,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现象的最终根源都存在于物质之中;另一方面是说,独立于意识之外的客观世界和事物是先在的。因此,我们认识事物、研究问题必须从实际出发,从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出发,既不能从原则、本本出发,也不能从主观想象出发。这就是在实际工作中真正地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彻底的唯物论的一元论。(2)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去认识事物,找出事物和现象本身固有的联系,而不是以先人为主的思想去对待事物,也不能用幻想的或臆造的联系去取代事物本身的联系。这就必须克服官僚主义和主观主义,必须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真实的材料。只有这样,才能从中引发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才能避免和减少工作中的失误。(3)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当前我国的最大实际。我们强调从实际出发,就是要坚持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否正确,就是要看它是否从这个实际出发,是否符合这个实际。只要我们坚持一切从这个实际出发,各项工作便有了成功的基础,便会获得广大人民的真心拥护,就会取得胜利。

3.1.试述普遍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及其意义。

答:(1)普遍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普遍的。第一,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地存在,都同周围的其他事物联系着;第二,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要素也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要素联系着;第三,整个世界是一个万事万物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而不是各种孤立的事物的机械堆积。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不仅是普遍联系的,而且是运动发展的。任何事物都有一个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永远不变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发展是事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运动变化。发展的实质就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2)坚持普遍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有重要意义。在理论上,坚持联系的观点,要求人们在分析个别事物时,必须注意把握它同周围的其他事物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在分析事物的某一要素时,必须注意把握它同其他要素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反对形而上学的孤立的观点、片面地看问题。坚持发展的观点,要求人们注意分析事物运动变化的过程,既要分析事物的现实存在,又要考察它的过去和未来,反对形而上学的绝对静止不变的观点。在实践中,坚持联系的观点,对于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改革和开放的关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等都有指导意义。坚持发展的观点,对于人们在实践中反对思想僵化、坚定为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的信念和坚信社会主义必然战胜资本主义,都有重要意义。

3.2.试述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及其实践意义。

答:(1)内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是事物的外部矛盾,即一事物与他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内因和外因的关系是:第一,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它规定了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和方向;第二,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不可缺少的条件,有时外因甚至对事物的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但外因的作用无论多大,也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2)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关系原理,是我国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方针的理论基础,它对于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第一,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坚持内因是事物的根据,首先依靠我国人民自己的力量,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第二,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又必须坚持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的原理,坚持对外开放,积极地借鉴和吸取世界各国的一切文明成果,同时又要从中国实际出发,加以消化和吸收,使外因通过内因而发挥出积极的作用。

3.3.试述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并说明这一原理对于社会主义建设和个人成长的指导意义。

答:(1)量变和质变是对立统一的关系。首先,量变和质变是对立的。量变和质变是事物运动发展的两种状态。量变是指事物在原有质的基础上,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质变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到另一种质态的变化。其次,量变和质变又是统一的。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并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再次,如果割裂量变和质变的统一,就会导致庸俗进化论或激变论以及社会政治生活中的改良主义和冒险主义。(2)这一原理对于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经过全国人民长期艰苦的努力,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上不断进行量的积累,这样才能把我国建设成现代化强国。如果急于求成,片面追求速度,就会欲速则不达。(3)这一原理对于个人成长也有重要指导意义。个人的成长也是要经过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一个人只有经过艰苦学习、反复实践等长期量的积累,才能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对社会做出较大的贡献。如果没有艰苦的努力,不进行量的积累,任何人在事业上都不可能突然脱颖而出。因此,一个人的成长,必须把远大目标和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结合起来。

3.4.试述否定之否定规律及其对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意义。

答:(1)否定之否定规律是指事物的发展经过两次辩证的否定,由肯定阶段到否定阶段,再到否定之否定阶段,从而使事物的发展表现为波浪式前进的自我完善过程。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因为经过两次否定,事物在自身运动中得到了发展和完善。事物发展的具体道路是曲折的。这主要表现在事物的发展有自己的周期性,是一个仿佛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如果割裂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就会导致循环论或直线论的形而上学错误。(2)掌握否定之否定规律,坚持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原理,对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要意义。第一,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要充满必胜的信心。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社会主义必然战胜资本主义。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一定会取得成功。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我们应该有克服困难的思想准备。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项十分艰巨和复杂的事业,我们务必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敢于走曲折的路,反对盲目乐观的态度,在曲折中开辟前进的道路。第三,应该坚持用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观点来看待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既要反对只见曲折,不见前进的循环论,又要反对只想一帆风顺,否认曲折性的直线论。

3.5.试述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原理及其意义。

答:(1)内容是指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的总和。形式是指把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或表现内容的方式。内容和形式是相互作用的。第一,内容决定形式。有什么样的内容就要求有什么样的形式,内容发生了变化,形式迟早要发生相应的变化。第二,形式对内容有反作用。当形式与内容相适合时,它就促进内容的发展,当形式与内容不相适合时,它就阻碍内容的发展。第三,内容和形式的相互作用构成了二者的矛盾运动。内容是活跃易变的,形式则是相对稳定的。形式与内容从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基本适合,它们之间始终存在着矛盾。第四,在内容和形式的相互作用及矛盾运动中,二者的关系错综复杂。首先,内容是在最终的意义上决定形式,因此,内容与形式之间不是僵死的一一对应关系,在一定条件下,同一内容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同一形式也可以表现不同的内容。其次,在一定条件下,新内容可以用旧形式,旧内容也可以以新形式的面貌出现。(2)内容与形式相互作用的原理对于我们观察和处理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例如,根据内容决定形式的观点,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因此,我们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充分发展生产力,这样才能巩固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根据形式反作用于内容的观点,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泵不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就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改革开放,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从而推动我国生产力的充分发展。根据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的原理,我们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既要反对脱离内容片面追求形式的形式主义,又要反对只强调内容否认形式作用的形式虚无主义。

4.1.试述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并说明坚持这一原理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答:(1)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是:第一,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活动,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第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起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第三,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作用,这种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即正确的认识,可以指导实践指向适当的对象,采取正确的方法,从而取得成功。错误的认识则会引导实践指向不适当的对象,采取错误的方法,从而导致失败。第四,实践和认识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首先,它们的统一是具体的。这是因为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相符合,是在一定的具体历史条件下,在具体的实践中相符合。其次,它们的统一是历史的。这是因为实践都要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发展,而主观认识必须与不断发展的实践相适应。(2)坚持这一原理的主要理论意义在于反对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相脱离的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错误。这种错误具体表现为认识落后于实践的保守主义的右倾错误和认识超越于实践的冒险主义的“左”倾错误。现实意义是: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必须坚持实践的基础地位和决定作用,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坚持真理和发展真理,同时又必须重视马克思主义和其他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并批判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的错误思想。

4.2.试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及其理论意义。

答:(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第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唯物主义的反映论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基本前提出发,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强调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第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可知论,主张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并且肯定人的认识不仅能正确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能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认为世界上只存在尚未被认识的事物,不存在永远不能认识的事物。它指出对不可知论以及其他一切哲学上的怪论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社会实践。因为实践的成功能证明我们对客体的认识是正确的。第三,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首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强调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它把主体理解为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把客体理解为既是认识对象又是实践对象,认为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最重要的是实践关系,主体为了改造客体才去认识客体,而且只有在改造客体的实践中才能认识客体。这样,它就揭示了认识是主体通过实践积极能动地反映客体的过程。其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认为认识过程与实践过程是联系在一起的,不仅有从客体到主体的反映过程,而且有从主体到客体的实践过程。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正确认识的获得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一个不断反复、无限发展的充满矛盾的辩证过程。再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哲学的任务不仅在于反映世界,对世界各种现象作出解释;而且更重要的是改变世界,,通过实践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作为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正确揭示了认识的本质,实现了认识论的伟大变革。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所坚持的基本立场,划清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同唯心主义先验论、不可知论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界限。

4.3.试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并说明割裂二者的统一在理论上和实际工作中会导致什么错误。

答:(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有质的区别的两个阶段。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人们对事物的各个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它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它的特点是直接性、表面性和形象性。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它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它的特点是间接性和抽象性。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又是统一的。第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只有对感性认识进行概括才能形成理性认识,离开感性认识就没有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中的唯物主义。第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只是对事物现象的反映,不能很好地指导实践。只有反映事物本质的理性认识,才能很好地指导实践。因此,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中的辩证法。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感性认识是在理性认识参与下进行的,并且要通过理性认识的形式表达出来。理性认识包含感性材料,并通过一定的感性形式来表达。第四,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统一的基础是实践。它们在实践中产生、发展,在实践中相互依存、相互渗透。(2)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在理论上会导致经验论和唯理论。经验论认为只有感性认识是可靠的,而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唯理论认为只有理性认识是可靠的,而感性认识是不可靠的。两者各执一端,都是错误的。在实际工作中会导致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片面夸大感性经验的作用,轻视科学理论,把局部经验当作普遍真理,到处搬用。教条主义片面夸大理论和书本知识的作用,轻视感性经验,一切从本本出发,把理论看作是不变的教条,生搬硬套。二者都是主观主义,都曾给中国革命和建设带来巨大损失。

今天你自考了吗?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9Rank: 9Rank: 9

5#
发表于 2005-11-18 23:23:21 |只看该作者

4.4.试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并用这一原理阐明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答:(1)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任何真理的两重属性或两个方面,它们是相互对立的。真理的绝对性即绝对真理是指:第一,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都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第二,每一个真理性认识的获得,都是向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也是五条件的、绝对的。承认真理的客观性和承认世界的可知性,也就承认了真理的绝对性。真理的相对性即相对真理是指:第一,从广度上看,任何真理只能是对无限发展的世界的某些部分、某些方面的正确反映,认识有待于扩展。第二,从深度来看,任何真理都是对世界的某些方面一定程度、一定层次近似正确的反映,认识有待于深化。承认真理的近似性和承认真理有待于发展,也就承认了真理的相对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又是辩证统一的。首先,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相互联结、相互渗透的,真理的绝对性寓于相对性之中,并通过相对性表现出来,真理的相对性之中有绝对性,包含着绝对性的成分。其次,真理是一个由相对性向绝对性转化的发展过程,每一个真理都是这个过程的一个环节,真理由相对走向绝对的发展过程是永无止境的。如果割裂它们的统一,就会陷入形而上学的绝对主义真理观或相对主义真理观。(2)这一原理,对于我们正确地对待马克思主义有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它也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它正确地反映了世界发展的普遍规律,具有绝对性,因此,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但它并没有穷尽一切事物及其规律,仍需要在实践中发展,具有相对性,因此,必须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既要反对教条主义,又要反对“过时”、“无用”论。

4.5.试述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及其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辩证统一,并阐明这一原理对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贯彻和发展的重要意义。

答:(1)实践之所以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首先,真理的本性是主观认识同客观对象的符合性。检验真理就是要判明主观认识是否同客观对象相符合。如果只停留在主观认识范围内或只停留在客观对象范围内都无法判定主观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对象,因此,主观认识本身和客观对象本身都不能成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其次,实践的特点在于它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实践是联结主观和客观的桥梁,它能把主观认识同客观对象联系起来进行对照,从而判定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一般说来,人们在一定认识指导下的实践活动,如果取得了预期的效果,那么就证明这种认识是真理;如果得不到预期的效果,就证明这种认识是谬误。实践标准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辩证统一。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第一,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此外再没有别的标准。第二,实践对人们的一切认识都能作出确定的检验,即使今天的实践不能完全证实或驳倒的认识,最终将被以后的实践所证实或驳倒。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是指:第一,具体历史的实践都有局限性,它不能完全证实或驳倒一切认识。第二,实践检验认识的真理性是一个历史过程,经实践证实的真理仍需要继续接受新的实践的检验。必须坚持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如果否认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就会导致相对主义、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如果否认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就会导致思想僵化和教条主义。(2)这一原理对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贯彻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经过实践检验,冲破错误观念的束缚,恢复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使邓小平理论得以形成。将实践标准具体化为判断各项工作得失成败的“三个有利于”标准,使邓小平理论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正确贯彻执行。坚持实践标准的辩证法,在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邓小平理论。

4.6.结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论述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答:(1)实事求是就是从客观实际出发,找出事物发展的规律,按规律办事。实事求是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哲学思想,它体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自由和必然的统一。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2)实事求是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法宝。毛泽东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在总结中国革命实践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正是在这条路线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有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取得了革命胜利。(3)实事求是也是社会主义建设取得胜利的法宝。新中国成立后,有一段时期,我们没有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背离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结果给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带来极大的损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邓小平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恢复和丰富作出了重要贡献,其中最大的贡献是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在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和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4)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坚持实事求是,革命和建设事业就顺利发展,背离了实事求是,革命和建设事业就遭受挫折。历史证明,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5.1.试述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并以我国环境问题的状况为例,阐明应该如何正确对待当代的环境问题。

答:(1)地理环境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它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构成。第一,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地理环境是人类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之一。首先,人类生存和发展依赖于地理环境。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场所,它为人类提供生活资料和生产建设的资源。其次,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起制约和影响作用。地理环境通过影响生产的发展,直接间接地制约社会的发展。地理环境影响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制约着一个国家生产部门的分布,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不同国家经济发展的特点,还制约着一个国家生产发展的潜力和前景。地理环境通过对军事、政治的影响,制约不同国家社会的发展。在阶级社会中,地理环境能够影响战争的发展和根据地的建立。第二,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不起决定作用。首先,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地理环境的状况及其变化,与社会制度的性质和更替没有必然的联系。其次,地理环境只有通过生产过程或生产方式才能对人类历史发生作用。地理环境不能直接决定人类的社会生活过程,地理环境中的各种要素,只有进人生产过程,成为劳动资料或劳动对象时,才能在社会生产中和人类社会发展中起作用。再次,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受社会因素、主要受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制约。地理环境作用的大小及人类对它利用的合理程度,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又和社会制度的性质相联系。(2)由于人类的活动所引起的生态平衡的破坏,从而对人类生产和生活产生的不利影响,称之为环境问题。我国的环境问题突出表现在:空气、水质、土壤等受污染较为严重;许多地区水资源和耕地匮缺;某些地区由于森林遭到过度的砍伐,造成水土流失、洪水泛滥。面对当代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我们必须全面理解人类支配自然的能力,要以科学、道德、审美三者统一的全面尺度对自然界进行全面的利用和支配,不要片面劫掠自然资源。正确认识和对待当代的环境问题,既要反对盲目乐观主义,违背自然规律,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又要反对消极悲观主义,害怕科技进步和生产发展,企图回到原始状态。而应该把发展科技与生产力和保护生态环境相统一,把人类生活需要的内在尺度与生态环境规律的外在尺度相结合,从而建立起人与自然之间的全面和谐的关系。

5.2.结合我国的人口状况说明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及其性质的原理。

答:(1)我国人口状况突出表现为人口数量多,增长速度快,人口生产与物质生产比例严重失调,从而导致了人口生产与经济建设之间的尖锐矛盾,造成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我国每年增加的大量劳动力适龄人口与国民经济发展提供的就业机会之间、人口增加与消费品增长之间、人口增长与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之间等都存在着尖锐的矛盾。我国人口增长过快,加重了国家、集体和家庭的负担,拖了经济建设的后腿。现阶段我国人口生产和物质生产比例失调的原因主要有:一是旧中国遗留的大量人口;二是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生活水平改善,医药卫生事业的普及等,使人口沿着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增长率的类型发展;三是我们指导思想上的错误与工作中的失误。新中国成立之初,党和政府没有及时采纳正确意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抑制人口的迅速增长。(2)我国的人口状况说明,我们必须正确理解和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性质的原理。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口是一个包括人口数量、质量、构成、人口的发展、人口分布和迁移、人口的自然变动和社会变动等各种因素的综合范畴。第一,人口因素是社会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之一,它对社会的发展起着制约和影响作用,有时甚至起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社会物质生产的必要前提。人口是物质生产的自然基础,没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就不可能有物质生产,因而也就没有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其次,人口状况能够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人口因素与物质生产相适应,可以加速社会的发展;人口因素与物质生产不相适应,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第二,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不起决定作用。首先,人口因素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人口状况与社会制度的性质、优劣没有必然的联系。其次,人口因素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社会制度更替的根源在于社会基本矛盾,而不是人口因素。再次,人口因素只有通过物质生产才能对社会发展发生影响。物质生产制约着人口生产,决定了人口生产的发展方向和基本趋势。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口状况;生产方式决定人口生产的社会形式。

今天你自考了吗?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9Rank: 9Rank: 9

6#
发表于 2005-11-18 23:23:44 |只看该作者

5.3.试述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并用这一原理说明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为什么必须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

答:(1)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方式,它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是特定的生产力和特定的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方式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第一,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根本动力和人类区别于动物界的根本标志。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人类不同于动物的能力和特点都是在生产劳动中形成的。第二,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和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如果停止物质生产,人类就不能生存,人类社会也就不能存在。生产活动又是从事其他各种社会活动的基础。第三,生产活动是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形成生产关系,在生产关系的基础上,又形成了其他社会关系,从而形成了整个人类社会。第四,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有什么性质的生产方式必然有什么性质的社会制度;生产方式的更替也就是社会制度的更替。(2)根据上述原理,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我们必须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所谓“三个有利于”标准是指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检验各项工作得失成败的标准。“三个有利于”标准归根到底是生产力标准。之所以必须坚持这个标准,这是因为:发展生产力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最根本的物质前提;只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

6.1.试述生产力系统,并分析这一原理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指导意义。

答:(1)生产力的要素或成分,按照一定的比例和形式结合起来,形成生产力的整体功能,就是生产力系统。生产力系境由独立的实体性因素、运筹性的综合因素、渗透性因素和准备性因素四类要素构成。(2)独立的实体性因素是指以物质实体的形式相对独立存在的因素,包括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生产力中的劳动者是指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并从事劳动的人,包括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脑力劳动者的作用越来越大。劳动资料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用来改变劳动对象的物质资料和物质条件,它的内容十分复杂,生产工具是其主要内容,它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劳动对象是劳动过程申被加工的东西;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劳动对象在不断地扩大。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合称生产资料,它们是生产力中物的因素,劳动者是生产力中人的因素。(3)运筹性的综合因素既不是生产力的独立因素,也不是生产力所独有的因素,它涉及生产力系统和生产关系系统,涉及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系统,因此,称其为综合因素。这些综合因素通过对生产力系统的其他因素的选择,处置、调配等手段,形成一个合理的结构,从而形成生产力的整体功能。在这一意义上,它们被称为运筹性因素。运筹性的综合因素包括经济管理、分工协作、预测决策等。(4)渗透性因素也不是生产力的独立因素和独有因素。它在应用于现实生产过程之前,是潜在的生产力,只有应用于生产过程,渗透到生产力的其他要素中去,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渗透性因素包括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应用科学等。(5)准备性因素本身不是生产力,它的作用在于为继承和发展生产力作准备。准备性因素主要指教育。(6)现代生产力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由众多的因素组成,这些因素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我国目前正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迈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实现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一伟大的目标,发展生产力是我国现阶段的根本任务。因此,我们除重视生产力的独立的实体性因素以外,第一,要重视运筹性的综合因素,即加强企业管理、经济管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资源配置更加合理;第二,要重视渗透性因素即重视科学技术的作用,使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开发面向经济主战场,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第三,要重视准备性因素,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上,通过教育,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向社会输送建设和管理方面的人才。通过重视渗透性因素和准备性因素,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马克思主义哲学现代生产力系统原理,对于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6.2.试述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并用社会意识反作用原理分析我国现阶段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答:(1)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被社会存在所决定的同时,具有自身的能动性和独特的发展规律。它的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并不总是保持着一致和平衡,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第一,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任何社会意识的形成都要继承前人的以往的思想材料。一般说来,先进的社会意识继承的是历史上优秀的文化成果;反动的社会意识继承的是历史上落后的反动的东西。第二,各种社会意识形态之间具有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性。政治法律思想在各种意识形式中居于主导地位,给其他意识形式以强大影响。其他意识形式也能反作用于政治法律思想。第三,社会意识秘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经济发达的国家,在意识形态上不一定先进;经济落后的国家,在意识形态上有可能是先进的。第四,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旧的社会意识落后于社会存在,具有滞后性;先进的社会意识先于社会存在而出现,一定程度上可以预见社会存在的发展趋势,具有先导性。第五,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突出地表现为它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对社会进步有促进作用;落后反动的社会意识违背社会发展规律,对社会进步起阻碍作用。(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的原理对我国现阶段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我国现阶段,既存在着先进的社会意识,也存在着落后的、反动的、腐朽的社会意识。前者能够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培养人的高尚品质,对社会主义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后者则腐蚀毒害人们的思想和灵魂,对社会主义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其次,我们必须发挥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必须对全体人民有效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如: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教育。目前针对****的歪理邪说,开展辩证唯物论和无神论教育,进行现代科学知识的教育十分迫切而重要。我们必须用马克思主义去占领思想、文化阵地,抵制、克服、批判旧的反动的思想对人们的侵蚀与毒害。这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高人民素质,推动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6.3.试述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与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及其互相关系,并用这一原理分析我国现阶段的社会发展。

答:(1)经济社会形态是直接或间接以生产关系的性质为标准划分的社会形态。在经济社会形态的范围内有五种社会形态和三种社会形态两种基本的划分法。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是根据生产关系的不同性质划分社会形态的。人类历史上有五种不同性质的生产关系依次占统治地位,因而人类历史就相应地被划分为依次更替的五种社会形式,即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是它的第一阶段)。马克思根据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发展状况,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种依次更替的社会形态。这三种社会形态是由历史上存在的三种宏观经济运行形式,即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产品经济分别决定的。这两个三种社会形态的序列是内在统一的:人的依赖性社会即自然经济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即商品经济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即产品经济社会。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就是指这两个序列的三大阶段的划分法。(2)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和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各自从不同角度和不伺侧面说明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和社会发展的阶段性,共同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二者在历史唯物主义体系中的作用是相互补充的。这两种划分法在本质上是统一的。人的依赖性社会或自然经济社会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或商品经济社会指的是资本主义社会,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属于商品经济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即产品经济社会,则指的是未来共产主义社会。我们既不能只讲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不讲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也不能用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否定或取代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采取何种划分应由研究的实际需要而定。(3)五种社会形态和三种社会形态原理对于认识我国目前社会发展阶段具有重要的意义。从五种社会形态的角度看,我国经济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我国社会已经进入到社会主义社会;从三种社会形态角度看,我国目前社会是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脱胎而来,商品经济不发达,还存在着大量的自然经济,社会发展处于商品经济社会。我们把三种社会形态和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结合起来认识我国目前社会发展阶段,得出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结论,这是对我国国情的真实认识,是我国最大的实际,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在这一阶段,我们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即“一个中心、二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今天你自考了吗?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9Rank: 9Rank: 9

7#
发表于 2005-11-18 23:23:59 |只看该作者

6.4.试述社会形态发展的多样性,并用这一原理说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理性。

答:(1)不同的国家和民族的历史都遵循普遍的共同的发展规律,但是,不同国家和民族历史发展过程具有不同的特点,在经济、政治、文化发展上都有自己民族的特色,各国的历史千差万别,这是社会形态发展的多样性。社会形态发展的多样性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处于同一社会形态的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具有各自的特点。比如奴隶社会在东方和西方表现就不一样,首先:亚欧在从原始社会转向奴隶社会时,是随着铁器的发明和使用而进入奴隶社会;在东方的中国,则是随着青铜器的制造和使用进入奴录社会。即西欧和中国在向奴隶社会过渡时生产力发展水平各有其自身的特点;其次,土地所有制的具体形式也不相同。西欧实行的主要是奴隶主私人土地所有制,而中国实行的是奴隶主的国家土地所有制“井田制”是其典型。由于土地所有制的具体形式不同,东西方在奴隶主剥削奴隶的具体方式上也不相同,各有其特点。第二,各个国家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所具有的典型意义不同。由于各国所处的自然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不同,受外界因素的影响不同,某一国家在某种社会形态上发展得比较典型,在另一社会形态上则可能成为落伍者。如古希腊、罗马是奴隶制社会形态的典型,英、法两国是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典型,中国的封建社会是封建社会形态的典型。第三,人类社会由较低级的社会形态向较高级的社会形态转变时,不同国家和民族所采取的过渡形式各有特点。有的国家和民族,由于特殊历史条件,在社会形态的转变中,可能超越某一个或几个社会形态。第四,不同国家和民族所处的社会形态具有复杂性。在每一个社会形态中,都有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同时又有历史遗留的不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残余,而且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上还会产生出未来社会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萌芽或因素。(2)社会形态发展的多样性原理,说明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历史发展过程具有不同的特点,在经济、政治、文化发展上都有自己的特色。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这一原理的体现。邓小平同志提出在我国建设的社会主义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在我国具体体现为是有中国特色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必然带有中国自身的特点、特色。只有结合中国的实际,社会主义事业在中国才会充满生机、充满活力;离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中国将没有前途,将失去生机与活力。因此;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遵循社会形态发展的多样性的历史规律,它必将取得最终的胜利。

7.1.试述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规律,并用以说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必要性。

答:(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这三项内容构成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这是人类社会发展最基本、最普遍的规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表现在:一是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二是生产力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变化和发展。生产关系虽然被生产力所决定,但它并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具有巨大的反作用,与生产力相适合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与生产力不适合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甚至破坏生产力。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它不断处于发展变化之中,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运动是一个由生产关系基本适合生产力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本适合川流不息的循环过程,每一次循环都使人类社会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总的来说是比较低的,并且发展不平衡,既有现代化的大生产,又存在着以手工业为主的农业和手工业,这种不同层次的生产力必然要求有多种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同它相适应。占主体地位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其他经济成分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的有益的补充。这种从国有经济到个体私营经济的多层次的经济结构,适应多层次的生产力的状况,促进了各个层次的生产的发展。因此,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伪方针是十分必要和正确的。

7.2.试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关系的原理,并用以阐明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答:(1)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之一。在这对矛盾中,经济基础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起着决定作用;而上层建筑则是矛盾的次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表现在:一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和上层建筑的性质,二是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上层建筑虽然被经济基础决定,处于被支配的地位,但是,上层建筑一旦建构起来,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集中表现在它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这种服务表现为:首先,上层建筑维护自己的经济基础,排斥其他经济关系;其次,上层建筑通过对社会生活的控制和影响服务于自己的经济基础;再次,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便促进生产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当上层建筑为腐朽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便会阻碍生产的发展和社会进步。(2)我国经济基础正在发生着一场极其深刻的变革,其核心是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这就要求整个上层建筑,特别是政治体制相应地进行改革。我国过去的政治体制是在计划经济体制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主要弊端是:机构臃肿,政企不分,政府对企业统得过死,从而压抑了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容易滋长官僚主义、腐败和不正之风等等。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转变政府的职能,实现政企分开,根据精简,统一、高效的原则进行机构改革。另外,还要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等等。其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7.3.试述社会革命的根源、实质和作用。

答:(1)社会革命是社会制度的根本质变,是用新的社会形态代替旧的社会形态。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表现,它不是一般的经济斗争和思想斗争,也不是一般的政治斗争,而是指夺取国家政权的斗争。革命的首要的基本的标志是国家政权从反动阶级手里转移到革命的进步的阶级手里。(2)社会革命是社会基本矛盾的必然产物,社会革命最深刻的根源在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当生产关系已经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时,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革命的进步的阶级消灭过时的旧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解放被束缚的生产力。但是,旧的上层建筑,尤其是国家政权,总是要维护旧的生产关系。要解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必须改变旧的上层建筑,消灭旧的国家政权,建立新的国家政权。(3)社会革命在人类历史上具有重要的作用,马克思说:“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这一名言深刻而形象地说明了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具体说来其作用表现在:第一,社会革命是阶级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决定性手段。第二,人民群众在革命时期能发挥出创造历史的巨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革命是被剥削者和被压迫者的盛大节日,人民群众在任何时期都不能像在革命时期那样以新社会秩序的积极创造者的身份出现。第三,革命阶级在革命斗争中受到锻炼和改造,成为建设新社会的基础。


今天你自考了吗?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9Rank: 9Rank: 9

8#
发表于 2005-11-18 23:24:18 |只看该作者

7.4.试述社会主义社会改革的特点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的关系。

答:(1)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具有这样的特点:第一,社会主义的改革是主动、自觉的;剥削阶级国家的改革是被动的;第二,社会主义的改革是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而进行的,它得到人民的拥护,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第三,社会主义的改革,可以在社会制度本身的范围内,使各种矛盾不断得到解决,使社会主义社会进到更高的阶段,并在条件具备时前进到共产主义社会。(2)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就是立足本国国情,总结实践经验,根据生产力的现实水平和进一步发展的客观要求,自觉地调整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调整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从而使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各方面的进步。

(3)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必须正确处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的关系。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两个方面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党的性质决定的,是无产阶级国家制度的根本性质决定的,因而它是党和国家从事一切活动的依据和出发点。改革开放是党和国家为了改变我国贫穷落后面貌而采取的伟大战略决策。社会主义如果不进行改革开放,必然窒息自身的生机和活力;改革开放如果不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前提,则必将导致资本主义化,把中国纳入西方资本主义体系,无产阶级革命的成果将毁于一旦。(4)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相统一的观点。在整个社会主义改革的过程中,必须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和思想僵化两种倾向。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实质是反对党的领导,主张走资本主义道路,不与之进行斗争,改革开放就会偏离社会主义方向。另外思想僵化,墨守成规也不能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因此,在社会主义改革中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的统一,是一个关乎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重大问题。

7.5.试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原理,并阐明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意义。

答:(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一个反映时代精神的科学真理。这一原理主要有以下三层含义:第一,科学渗透于现代生产力系统的各要素之中。现代生产力系统包括独立的实体性因素、运筹性因素、准备性因素、渗透性因素四类要素。渗透性因素主要包括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和应用科学。科学是现代生产力系统中的重要因素,如果从现代生产力系统的其他各类要素中抽去渗透性因素,那么,现代生产力也就不成其为现代生产力,而与古代和近代生产力没有区别。现代生产力系统的各类要素中渗透着科学因素。这是现代生产力的基本特征之一,也是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第一个基本含义。第二,科学对生产的发展具有主导作用和超前作用。在现代化生产中,科学、技术、生产三者互相依赖,形成了一个相互作用的完整体系。其中物质生产归根到底对科学起决定作用,科学对物质生产的发展起主导作用和超前作用,技术是联结科学和生产的中间环节,这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又一个基本含义。科学技术不是在任何时代、任何条件下都是第一生产力,只有在当代新技术革命条件下,科学对物质生产具有了主导作用和超前作用的时候,科学技术才是第一生产力。第三,科技进步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大杠杆。在当代,科技进步已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大杠杆,这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第三个含义。这种杠杆作用表现在:首先,由科学技术因素造成的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增长率越来越高;其次;自然科学从理论突破到新产品试制成功的周期日益缩短。再次;科学技术在生产上的广泛运用,使生产力的发展明显地呈现出加速度的趋势。(2)我国现阶段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在这一阶段,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当今的时代,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党和国家制定的科教兴国的基本国策,抓住了时代的脉搏,反映了时代的潮流和历史发展趋势,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坚持依靠科技进步振兴经济,科技工作面向经济建设,这是加速经济发展、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主动的重要方针。当前我国正面临着加速发展,调整结构、提高效益的重大任务,尤其需要依靠科技进步。科技进步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培养大批合格人才,因此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7.6.试述交往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并说明对外开放的意义。

答:(1)交往是人类特有的生存方式和活动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第一,交往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是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在生产过程中的有机结合而产生的总体能力,生产力内部各要素的合理和最佳功能的发挥,与交往密切相关。第二,交往推动社会关系的变革和改善。生产关系是社会制度的基础,它是由物质生产领域中的交往活动产生的,其他的社会关系也是由相应的人们的交往活动产生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活动,是各种社会关系产生、发展、变革、改善的重要动力和源泉。第三,交往是科学文化继承和发展的重要途径。任何一个国家的科学文化,无不是依赖继承前人的科学文化遗产而发展起来的。人类依赖代际交往,使后人获得前人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并在前人创造的科学文化的基础上,进行新的创造,将其提高到新的水平。第四,交往有利于人自身的发展。在交往中,每个人都可以用别人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成果充实自己,使自身得到发展。(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打破了闭关锁国的状况,实行了对外开放的政策,二十多年来,在与世界各国在经济、政治、科学文化各方面进行了广泛的交往,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发展,经济繁荣、科技进步,综合国力得到了大大的加强。二十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对外开放的政策是正确的,它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8.1.试论述关于社会进步是客观的历史进程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答:(1)社会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的形态,本质上也是一种物质的存在。第一,社会进步的内在根据是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根本原因在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是一种物质力量,社会进步的过程也就是生产力发展的过程。社会进步当然包括生产关系的性质和精神文明的发展,但这一切都最终决定于生产力的发展。第二,马克思曾指出,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因此,社会进步就是社会实践的发展过程。社会实践除物质生产活动以外,还包括社会中人的其他活动。因为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物质的活动,本质上是一种客观的物质过程,所以,由实践所决定的社会进步也必然是一种客观的进程。(2)社会进步是通过社会形态的更替实现的,而这种更替是客观的历史进程。社会形态的更替不是任意的,不是人的头脑想象的产物,而是社会发展的客观的必然过程。任何一个新的社会形态的发生都不是偶然的,它是由原来社会形态准备和孕育而成的。当一种新的社会的根据和条件一旦在旧的社会形态中孕育成熟时,它迟早会降生。(3)社会进步是客观的,必然的,但不是一帆风顺的,曲折和反复总是伴随其中。这一方面是由于社会进步必然要遭到反动阶级和旧势力的反抗;另一方面还由于任何新社会,在其开始阶段总是弱小的、不健全的。曲折、反复尽管不可避免,但社会进步的客观历程是不可变更的。可以说,社会历史在前进中有曲折和反复,又是在曲折和反复中不断前进。(4)掌握这一原理在当前具有重大意义。第一,懂得社会进步的客观性和必然性,使人们认识到社会总是要发展、要进步的。任何一种社会制度稳定、不变,是暂时的、相对的;变化发展是绝对的。第二,社会进步不是一帆风顺,总要出现曲折、反复,甚至暂时倒退,这对社会形态更替来说,尤其是如此。我们在社会实践中,一方面,要有经受曲折和反复的精神准备,不因曲折的发生而惊慌失措,丧失对社会进步的信念;另一方面,要做到防患于未然,通过我们的努力,尽量避免曲折和反复的发生,或减少曲折和反复所造成的损失。

8.2.试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并运用它评析“人就是自由”的命题。

答:(1)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主要内容有:第一,人都是现实的、具体的人,即是生活于社会中从事活动进行物质生产的人。因此,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不应是想的抽象的人的本质,而应是现实的、具体的人的本质。劳动活动是人之为人、把人与动物区别开来的最根本的活动,所以劳动才是人的真正的本质。劳动从来就是一种社会活动,只有在人们结成的一定社会关系中才能实现,所以,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第二,人的本质不是先天的,是在后天生活实践、社会生产实践中形成的。人是什么样的,他们具有什么样的本质,既和他们生产什么相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相一致。随着环境和人的实践的变化,人的本质也会跟着改变。因此,所谓共同的人类本性,永恒不变的人的本质或人性,实际上是不存在的。第三,人具有社会性,人是社会动物。人当然具有自然属性,但对人而言,他的本质不是他的胡子、血液、抽象的肉体的本性,而是人的社会关系;不是什么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纯粹自然地联系起来的共同性,而是人的社会特质。在阶级社会里,人的社会性突出地表现为人的阶级性,人的本质、人性以及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2)“人就是自由”是资产阶级人性论一个核心的思想,至今仍被资产阶级思想家所尊奉。现代西方存在主义哲学把自由当作人的本质,提出“人就是自由”。这种自由就是选择的自由,人不能不选择,不选择也是一种选择。由此得出人的自由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结论。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自由无疑是属人的。但因为人是现实的具体的,因此,人的自由也必然是具体的,根本不存在什么抽象的自由。自由不能是绝对的、无条件的,谁也不能在现实条件许可的范围之外去享有自由。在阶级社会里,只有带阶级性的自由,而不存在“超阶级”的自由。马克思讲得好,在资本主义社会里,有资产阶级剥削工人阶级的自由,便没有工人阶级不受剥削的自由。

8.3.试述树立正确人生观及其重大现实意义。

答:(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就是要明确人生的意义。人生一世主要不是为了索取和享受,而应把为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幸福作贡献放在首位。就一般人而言,就是要有集体主义思想,树立并努力实行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服务是每个公务员所必须做到的,也是一般社会成员应该做到的。在社会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关系。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以这样的思想确立自己的人生价值、人生目的、人生理想和人生态度,那末对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幸福将产生巨大推动作用。(2)对于社会特殊群体共产党员来说,应树立共产主义人生观。这种人生观是以大公无私、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为根本宗旨的。共产主义的人生观,它的人生目的和人生理想是最崇高的,一个树立了共产主义人生观的人应把消灭剥削、消灭人压迫人的现象、实现全人类的解放,作为自己一生奋斗的目标;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一息尚存,奋斗不止。(3)我国社会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我们今天这样的社会里,私有制还存在,各种剥削阶级的人生观、价值观还存在,自私自利、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仍有相当大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强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对于共产党员来说,强调要树立起共产主义的人生观,就显得格外重要,具有特殊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在我国社会中有不少人,其中有些是共产党员,是党和国家的负责于部,在剥削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蚀下,经不起金钱和美色的引诱,成了人民的罪人。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一个根本问题就是这些人没有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就是说,这些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出了问题,他们不是把为人民服务、集体主义当作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而是把攫取金钱、个人享受、不择手段地发财致富当作人生的追求;不是把为人民谋利益、谋幸福作为自己做人的宗旨,而是千方百计聚敛财富、侵吞人民的财产以满足个人的私利和享受。由此不难看出,在现今这种复杂的情况下,要求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要求共产党员树立共产主义的人生观,是何等的重要和迫切。我们每个人,特别是共产党员和国家干部,必须加强自己人生观的锻炼和修养,要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增强自己对剥削阶级腐朽思想的抵御能力,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真正傲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幸福。

8.4.试述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是一个历史过程。

答:(1)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作为社会历史范畴,是指在历史活动中人的两种状态。前者指人们对社会历史的必然性尚未认识和掌握,因而人的活动和行为不得不受这种盲目力量的支配和奴役的状态;后者是指人认识和掌握了社会历史的必然性即规律,使自己成了自然界和社会的主人,使自己从自然界和社会历史领域的盲目力量的奴役下解放了出来,从而能自觉地创造自己的历史的这样一种状态。

(2)自由王国和必然王国尽管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状态,但二者是密不可分的,自由王国只有建立在必然王国的基础上,才能繁荣起来。我们在实践中创造着我们自己的历史,但是我们并不能随心所欲地去创造,而是在特定基础上和特定历史条件下去创造的。自由不是在幻想中摆脱必然而独立,而是要在实践中认识这些必然性即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这些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3)人类的历史是一个不断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过程,也可以说,实现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是一个历史过程。第一,这种飞跃要受到主客观两方面条件的制约。从主观方面来说,要受到人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限制;从客观条件来说,既要受到对象自身作为过程展现程度的限制,又要受到客观上所能提供的物质手段和条件的制约。实际情况只能是主客观条件发展到什么程度,人们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跃进也就达到什么程度:第二,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发展,就是人们不断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今天人们的认识能力、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同古代相比都极大地提高了,因此,人们在自然领域和社会领域所获得的自由的广度和深度,都是古代所望尘莫及的。第三,人们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是没有止境的。人们每前进一步,就意味着从某一必然状态下获得了解放,争得了自由。但尚未认识和征服的领域是层出不穷的。所以,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连续过程,永无止境。

8.5.试述共产主义的实现和人的全面发展。

答:(1)实现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必须在科学社会主义理沦的指导下,经过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推翻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建立起社会主义社会,然后再经过长期努力,创立丰富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最终实现向共产主义的过渡。(2)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最理想的社会,它有以下特征:第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社会产品极大丰富。消灭了私有制建立了公有制,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第二,彻底消灭了人对人的剥削、压迫和统治关系,消灭了一切阶级和阶级差别。第三,消灭了工农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差别,使人们摆脱了固定分工的束缚,在生产领域和一切社会生活领域实现真正平等。第四,社会全体成员共产主义思想道德品质极大提高,全民教育普及并不断提高,共产主义劳动态度普遍树立起来。(3)在这样的社会里,劳动不再成为谋生的手段,而成了人的生活的第一需要。人们有充分自由的时间可供自己自由支配,可以用来从事科学、艺术、理论、哲学等活动。人们不仅过着富裕的物质生活,而且享受着高尚的、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每个人都获得自由全面的发展,达到人的发展的最高的理想境界。人的全面发展就个人而言,是指德、智、体、美、劳和谐和完美的发展,是个人潜力和智能的充分的最大限度的发挥,是人的本质真正的完全的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所以,人的全面发展实际上就是意味着全人类的解放。(4)共产主义的实现和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最壮丽的事业,同时也是人类历史上最困难、最艰巨的事业。要经过亿万人民群众几代甚至几十代长时期的自觉努力奋斗,方能最终完成

今天你自考了吗?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9Rank: 9Rank: 9

9#
发表于 2005-11-18 23:25:16 |只看该作者

简答题目录:

1.1.什么是哲学?

1.2.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1.3.为什么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4.简述哲学基本问题也是一切实际工作中的基本问题。

1.5.简述唯物主义哲学的历史形态。

1.6.朴素唯物主义及其特点是什么?

1.7.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是什么?

1.8.简述唯心主义哲学的两种主要形式。

1.9.唯心主义产生和存在的根源是什么?

1.10.唯心史岘的主要缺陷是什么?

1.11.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对象。

1.12.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

1.13.简述马克思上义哲学产生所引起的哲学的革命变革。

1.14.为什么说历史唯物主义的产生是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

1.15.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1.16.简述现代西方哲学及其主要流派。

1.17.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的关系。

1.18.什么是现代科技革命?

1.19.简述现代科技革命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

1.20.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一个历史过程。

1.21.简述提高理论思维的重要性。

2.1.简述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历史发展。

2.2.机械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缺陷是什么?

2.3.什么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及其哲学意义?

2.4.怎样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科学性?

2.5.简述哲学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关于物质结构的关系。

2.6.什么是运动及其主要形式?

2.7.怎样理解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2.8.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在物质与运动关系上的错误是什么?

2.9.什么是静止?承认静止的意义是什么?

2.10.简述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及相对主义和绝对主义的错误。

2.11.简述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

2.12.简述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和绝对性。

2.13.怎样理解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14.怎样理解“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存在着,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这一论断?

2.15.怎样理解意识的本质?

2.16.怎样理解“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一论断?

2.17.简述意识的主观特性。

2.18.简述哲学上的一元论和二元论。

3.1.简述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

3.2.怎样理解中介和条件?

3.3.什么是系统?它有哪些主要特征?

3.4.简述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3.5.怎样理解发展及其实质?

3.6.什么是新事物和旧事物?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是什么?

3.7.为什么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3.8.怎样理解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

3.9.简述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

3.10.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3.11.怎样正确理解辩证矛盾?

3.12.简述矛盾的同一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3.13.简述矛盾的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3.14.怎样理解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3.15.简述矛盾的普遍性及其方法论意义。

3.16.简述矛盾的特殊性及其方法论意义。

3.17.简述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及其辩证统一。

3.18.简述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及其辩证统一。

3.19.怎样理解“两点论”和“重点论”及其统一。

3.20.怎样理解质和量及其统一。

3.21.简述事物的度以及掌握度的意义。

3.22.怎样理解量变和质变的复杂性?

3.23.怎样理解肯定和否定是对立的统一?

3.24.简述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和形而上学的否定观的对立。

3.25.坚持辩证的否定观有什么重要意义?

3.26.怎样理解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3.27.简述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以及掌握这一原理的意义。

3.28.怎样理解因果联系是客观的、普遍的和复杂多样的?

3.29.简述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以及掌握这一原理的意义。

3.30.怎样全面理解可能性?

3.31.简述可能性和现实性的辩证关系以及掌握这一原理的意义。

3.32.简述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以及掌握这一原理的意义。

3.33.简述本质和现象的辩证关系以及掌握这一原理的意义。

4.1.怎样理解实践的性质?

4.2.实践有哪些基本形式?

4.3.简述认识的主体及其形式、特点。

4.4.简述认识的客体及其形式、特点。

4.5.简述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

4.6.简述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4.7.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4.8.为什么说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4.9.认识的本质是什么?简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同唯心主义先验论、不可知论的对立。

4.10.简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共同点和根本区别。

4.11.简述感性认识及其形式、特点。

4.12.简述理性认识及其形式、特点。

4.13.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

4.14.什么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实现这一次飞跃必须具备哪两个条件?

4.15.什么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实现这一次飞跃有什么重大意义?

4.16.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4.17.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4.18.怎样理解认识是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

4.19.怎样理解认识辩证运动的过程体现了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之间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4.20.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党的群众路线是一致的?

4.21.简述真理及其客观性。

4.22.如何理解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4.23.简述真理和谬误的对立统一。

4.24.简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党的思想路线的辩证统一。

4.25.简述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辩证统一。


今天你自考了吗?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9Rank: 9Rank: 9

10#
发表于 2005-11-18 23:25:27 |只看该作者

5.1.简述类人猿转化为人类的内在根据和外部条件。

5.2.为什么劳动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产生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5.3.简述人类与动物的主要区别及其对理解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意义。

5.4.什么是生态系统和环境问题?

5.5.简述渔猎时代、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的环境问题。

5.6.人口生产与物质生产相比有些什么特点?

5.7.地理环境主要通过什么途径制约和影响社会的发展?

6.1.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6.2.如何理解生产力系统中独立的实体性因素?

6.3.为什么说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在生产关系体系中具有决定作用?

6.4.国家与氏族组织相比较有何显著特征?

6.5.国家有何职能?

6.6.如何理解国体与政体的关系?

6.7.简述社会心理与社会意识形式的关系?

6.8.简述个体意识与群体意识的关系。

6.9.为什么说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

6.10.简述历史决定论和主体选择论以及历史唯物主义对这一问题的基本观点。

6.11.简述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

7.1.简述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

7.2.简述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

7.3.简述政治上层建筑与思想上层建筑的关系。

7.4.简述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

7.5.简述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7.6.阶级的产生及其实质是什么?

7.7.简述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7.8.简述社会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7.9.简述社会革命的客观形势和主观条件。

7.10.简述社会革命与改革的关系。

7.11.简述社会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7.12.唯物史观与英雄史观有何区别?

7.13.简述唯物史观以前的历史观的缺限以及唯心史观长期存在的根源。

7.14.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7.15.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是什么?

7.16.怎样正确认识和评价杰出人物的作用?

7.17.简述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7.18.怎样理解科学范畴?

7.19.为什么说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科学发展的基础?

7.20.如何理解交往范畴?

7.21.简述交往的形式和交往的类型。

8.1.什么是社会进步?

8.2.简述社会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8.3.怎样理解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就是社会进步的过程?

8.4.怎样理解社会进步标准的综合性?

8.5.简述生产力发展水平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准。

8.6.简述社会进步的价值取向问题。

8.7.古代思想家对人和人的本质的认识的成就和缺陷是什么?

8.8.近代资产阶级思想家关于人和人的本质的思想的进步性和主要缺陷是什么?

8.9.文艺复兴运动思想家对人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8.10.简述启蒙运动思想家关于人的思想。

8.11.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讲的人是现实的具体的人?

8.12.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关系是什么?

8.13.简述人的社会性。

8.14.简析“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的观点。

8.15.简述个人价值。

8.16.简述个人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关系。

8.17.简述个人价值实现的条件和途径。

8.18.什么是人生观的核心?

8.19.简述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关系。

8.20.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有何重要意义?


今天你自考了吗?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自考论坛导航|湖北自考网论坛   

GMT+8, 2024-11-23 20:50 , Processed in 0.033773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湖北自考网论坛 X2

© 2001-2017 湖北自考论坛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