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解释名词术语:
1.会计--是以货币形式,采用现代化的专门方法,对扩大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进行核算和管理的系统。
2.会计对象--是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具体说来,会计对象是扩大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
3.会计对象要素--是会计对象具体表现的经济业务按其性质的分类。它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等六项。
4.会计职能--是指会计在经济管理中所具有的功能。
5.经济业务--是指能够用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
6. 会计核算--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对企业、事业等单位一定时期的经济活动进行真实、准确、完整和及时的记录、计算和报告。
7、会计监督--是依据监督标准,对企业、事业等单位的资金运动进行的指导、控制和检查。
8、会计任务--是会计工作的目标和要求。
9.会计方法——是为实行会计核算、进行会计管理和完成会计任务所采用的手段。包括会计核算方法和会计管理方法。
10、会计核算方法--是会计部门对企业、事业等单位的资金运动,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按照真实、准确、完整和及时的要求,进行记录、计算和报告的手段。
11.会计科目——是对资金运动按其经济内容的性质进行的分类。
12.总分类科目——是指按照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具体内容的分类而设置的会计科目。
13.明细分类科目——是指按照对总分类科目所包括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而设置的会计科目。
14.账户——是根据会计科目,按照会计管理与核算的要求,在账簿中开设的记账单元。
15、账户结构--是反映其内容的组成要素。
16、账户的借方与贷方--是反映资金数量变化的增加或减少,取决于账户的性质。反映资产类科目的账户,借方记录数量的增加,贷方记录减少;反映负债权益类科目的账户,借方记录数量的减少,贷方记录数量的增加。
17、账户的发生额--是账户的借方与贷方记录一定时期经济业务的金额。
18、账户的余额--是账户中借方与贷方发生额合计数相抵后的差额。
19.单式记账法——是一种除了对涉及现金和银行存款的收付业务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账户中进行记录,而对其他业务只作单方面记录或不作记录的记账方法。
20.复式记账法——是对于任何一项经济业务均以相等的金额同时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的账户中进行登记的记账方法。
21.借贷记账法——是以借和贷为记账符号,以“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为记账规则的一种复式记账方法。
22.账户的对应关系——也称账户的对照关系。是在运用复式记账法记录经济业务时,有关账户之间所存在的相互关系。具有对应关系的账户称为对应账户。
23.会计分录——是按反映一项经济业务的会计科目,以货币为计量单位,借助记账符号,分别记录其增加或减少数量变化的一种方法。
24、会计确认--是指按照一定的标准,对应当由会计系统处理的各项经济业务和经济信息进行明确和认定的过程。
25、会计事项--企业、事业和其他单位在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和其他活动中,对发生的各种各样的事项需要进行处理。由会计部门进行处理的经济业务就是会计事项。
26.权责发生制——也称应收应付制或应计制,是指以经济的权益和责任的发生,即应收应付作为确定本期收入和费用的标准。
27.收付实现制——也称现收现付制或现金制,是指以实收实付作为确定本期收入和费用的标准。
28、会计计量--是指运用一定的计量标准(计量属性)和计量单位对经过会计确认后应当进入会计系统进行处理的各项经济业务(资金运动)加以衡量、计算和确定的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