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湖北自考网论坛-湖北自考论坛|湖北自考网|湖北最大自学考试社区论坛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duangjia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考公共课秘诀?!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5-12-13 11:27:32 |显示全部楼层
8.中国共产党为什么必须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1)“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是毛泽东首倡、中国共产党确定的处理与民主党派关系的基本方针,是中国社会主义时期统一战线的一项重要政策。
(2)中国共产党认为:①凡属一切确实致力于团结人民从事社会主义事业的、得到人民信任的党派,都应对其采取长期共存的方针;②共产党在加强自我批评和依靠群众监督来改正缺点错误的同时,也应善于从民主党派的监督批评中得到帮助,这就必须实行互相监督。
(3)“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既是中国共产党同民主党派长期合作历史经验的生动概括和总结,又是党与民主党派团结合作共事的一贯方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合乎逻辑的发展。
9.简述人民政协的主要特点和作用。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简称人民政协)是中国革命统一战线的重要组织形式。这是一个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有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界人士、国内少数民族和海外华侨等代表参加的广泛的统一战线组织。
(2)人民政协作为包括全国各民族、阶级、阶层、党派、团体的统一战线的最高组织形式,其主要特点是:首先,广泛的代表性。其次,存在时间的长期性。
(3)正是因为人民政协具有上述广泛的代表性和长期性的特点,所以它在我国的政治生活中有着独特的地位,这就是最广泛地联系、团结各方面人士,进行政治协商,实行民主监督,从而更好地推动中国共产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的贯彻执行,发挥无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第五章 人民民主专政理论与人民民主政治建设
本章重要考核点
1.抗战胜利后国内各主要政治派别的建国主张。
2.毛泽东的《论人民民主专政》。
3.人民民主专政的基本内容。
4.人民民主专政的主要特点。
5.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和优点。
6.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优越性。
7.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8.阐述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内容和任务。
本章重点问题解答
1.简述抗战胜利后各主要政治派别的建国主张。
(1)国民党坚持独裁、内战、卖国的方针,要在战后恢复其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独裁统治。
(2)共产党坚持和平民主,反对内战独裁,主张召开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
(3)中间党派提出“民主统一和平建国”的口号,希望实现其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主张。
2.简述人民民主专政理论形成的标志。
(1)1949年6月,毛泽东发表了《论人民民主专政》。在这篇文章中,毛泽东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国家学说,总结了近代以来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阐明了建立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的历史必然性,论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一系列根本问题。
(2)毛泽东指出:“总结我们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这个专政必须和国际革命力量团结一致。这就是我们的公式,这就是我们的主要经验,这就是我们的主要纲领。”
(3)这篇著名文章的发表,标志寿人民民主专政理论已经完全形成。
3.阐述人民民主专政理论是,把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总结中国革命经验的产物。
(1)人民民主专政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关于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革命经验的基本总结。
(2)一方面,中国特殊的国情和革命的历史决定了革命胜利后,必须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包括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一切爱国人士在内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新型国家政权。
(3)另一方面,近代以来,中国资产阶级一再发动的改良运动、革命运动和第三条道路运动屡遭失败,资产阶级共和国让位给人民共和国,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是中国近代社会发展规律和中国革命发展规律的必然结果,是中国人民的共同选择。
4.阐述人民民主专政是民主和专政的辨证统一。
人民民主专政作为一种国家制度,是民主和专政的辩证统一。民主和专政这二者是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紧密结合而不可分割的。
首先,民主与专政有各自不同的对象和方法,二者是不能混淆的。民主的对象是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而专政的对象只是占人口极少的被推翻的反动阶级。人民民主专政有两种方法,对敌人来说,是专政的方法、强迫的方法;对人民来说,是用民主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即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
其次,民主和专政是紧密结合、相辅相成的。对人民实行民主是对敌人实行专政的需要,对敌人实行专政也是对人民实行民主的需要。
第三,历史经验证明,离开了人民民主,就不能巩固对敌人的专政;离开了对敌人的专政,就保证不了人民民主。二者决不能割裂或有所偏废,更不应互相排斥和互相代替,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坚持民主和专政的统一。
5.怎样理解人民民主专政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专政?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国情出发,创立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具有中国的特色。其主要特点是:
(1)它衔接两个革命阶段。
(2)它扩大人民民主范围。
(3)它概念表述准确表明。
总之,它不仅更直接、更清楚地表述了我们国家的阶级状况和民主性质,而且它容易为广大人民所接受,并理解我们国家的政权的性质、内容和职能,有利于在实际工作中防止误解和片面性,比无产阶级专政这一提法更符合中国的实际。
6.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包含哪些主要内容?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2)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也是我国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
7.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和优点是什么?
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在总结长期革命政权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权组织形式和适合我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和优点。
第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充分体现了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原则,能够充分发扬最广泛的人民民主,吸引广大人民群众参加国家管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
第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充分体现了民主集中制原则,既保证国家权力的统一,又使国家机关分工合作,密切配合,既能保证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又能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第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利于实现党对国家事务的领导,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途径和形式。
第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采取协商和表决结合的原则,有利于保证国家重大决策的正确性和科学性,有利于巩固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8.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优越性是什么?
(1)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共产党的领导。
(2)有利于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3)有利于维护社会的长期稳定。
(4)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5)有利于“一国两制”的进展,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
9.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何在?
(1)有助于少数民族在与汉族形成平等的民族关系的基础上,实现当家作主。
(2)有助于民族自治地方调动本民族的积极性,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3)国家可以通过宏观调控,使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协调发展,实现国家富强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第六章 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
本章重要考核点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和特点。
2.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的发展,为过渡到社会主义创造了条件。
3.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
4.中国社会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是历史的必然。
5.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6.对个体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
7.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
8.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及其伟大意义。
本章重点问题解答
1.简述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和特点。
(1)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并逐步向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过渡性质的社会。(2)特点:①在经济上实行在国营经济领导下的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②在政治上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③在文化上实行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即民主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2.简述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其基本内容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条总路线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各项工作离开它,就要犯“右”倾或“左”倾的错误。3.为什么说中国从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是历史的必然?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是毛泽东和中共中央根据列宁关于过渡时期的学说,借鉴苏联的经验,在认真总结新中国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它符合中国客现实际,反映了中国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
(1)实现国家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物质基础和先决条件。
(2)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迅速实现国家工业化,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的迫切需要。
(3)对个体农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发展农业和整个社会生产力的需要。
总之,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是具有现实依据的,是符合我国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的,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
4.简述关于农业合作化运动的理论。
(1)提出了“先集体化,后机械化”的观点,阐述了在中国先实现农业合作化的必要性。
(2)分析了实现农业合作化的条件和可能性。
(3)提出了农业合作化的步骤、方针、政策和具体措施。
5.试述农业合作化的成功经验及其重要意义。
(1)成功经验主要有:
①在土改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及时地领导农民走上互助合作的道路。
②根据我国农业的特点和农民习惯,采取互助组、初级农业合作社,高级农业合作社等由低级到高级的步骤和形式,逐步引导农民走上集体化的道路。
③采取了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和自愿互利的原则,贯彻了依靠贫下中农,团结中农的阶级路线。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05-12-13 11:28:20 |显示全部楼层
(2)重要意义:
农业合作化的实现,改变了农村的生产关系,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调动了农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国家工业化积累了资金,推动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6.简述手工业合作化运动的成功经验。
(1)党和政府对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采取了“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在具体改造过程中从供销合作社入手,逐步发展到生产合作社的道路。
(2)采取耐心的说服教育、典型示范和国家援助的办法,提高手工业者的社会主义觉悟,引导他们在自愿的基础上联合起来。
(3)规定手工业合作社的生产经营方针是为农业生产服务,为群众生活服务,为出口贸易服务,特别强调为农业生产服务。
7.试述我国对民族资产阶级实行和平赎买政策的可能性。
(1)马克思、思格斯、列宁关于和平赎买的设想,为中国共产党通过多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把资本家私有制逐步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2)中国是个经济落后的国家,全国解放后,让资本主义工商业在一定时期内继续存在和发展,是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此外,新中国建立初期,资本主义企业还可以维持和吸收一部分职工就业,对解决社会劳动就业也有很大好处。同时,在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中国共产党与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上有长期合作的联盟。
(3)但是,因为追求利润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民族资本主义也有不利于国计民生的消极作用。
(4)中国共产党为此对民族资本主义经济采取了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对资方人员采取团结、教育、改造的政策。
(5)在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形式,通过和平赎买的办法,逐步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和资产阶级的和平改造。
8.试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教训和历史意义。
我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之所以能进行得比较顺利,主要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和平赎买之路。总结历史,可以得出以下经验:
第一,严格区分官僚资本与民族资本,对民族资本采取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实行和平赎买。
第二,创造了一系列由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保证了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注意把对企业的改造同对资本家的改造结合起来,逐步把资本家改造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但是,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中也存在着一些缺点和偏差,这主要是在后期要求过急,速度过快,工作过粗,把大量的小商小贩小手工业者和小业主错定为资本家,混淆了劳动者与剥削者的界限;合营后改组、合并过急,使产品单调,质量下降,商业网点撤消过多,给人民生活带来不便;对一部分原工商业者的使用和安排也有不当之处,使他们不能发挥所长为社会主义服务。
伟大的历史意义:①标志着我国已基本上消灭了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和资产阶级,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②实现了马克思、思格斯、列宁提出但没有做到的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国家资本主义的学说。
9.试述一五计划的主要经验教训。
(1)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前提下,必须加强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特别是农业的发展,对重工业和轻工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贯彻量力而行的原则,实事求是,稳步前进,既反保守又反冒进,保持工农业发展的综合平衡。要加强调查研究,反对主观主义,使经济建设的计划建立在积极可靠的基础上。
(3)要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和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关系,贯彻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的原则,照顾到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利益,要充分地调动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4)在搞好综合平衡条件下,要保证重点建设,以重点为中心,带动和促进整个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
(5)增加生产,厉行节约,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是办好社会主义企业的重要办法和经验。
10.简述社会改造胜利完成的深远历史意义。
(1)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我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2)党在实践中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在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和列宁关于对资产阶级和平赎买的设想。

第七章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本章重要考核点
1.1956年4月,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
2.1957年2月,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3.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过程。
4.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基本方针。
5.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理论依据。
6.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成果。
7.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意义。
8.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局限。
本章重点问题解答
1.拭述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过程。
(1)1955年底,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内率先提出了以苏联经验为鉴戒,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问题。
(2)1956年4月,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正式提出了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
(3)1956年9月的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了党在今后的根本任务,并制定了党在经济、政治、组织等方面的基本方针和政策。
(4)1957年2月,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学说和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方针政策。
(5)随着党在指导思想上“左”倾错误的日趋严重,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走上歧途,导致“文化大革命”的发动,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严重曲折。
2.简述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基本方针和理论依据。
(1)基本方针:
①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
②正确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是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立足点。
(2)理论依据:
①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学说。
②社会主义社会的两类社会矛盾学说。
3.简述《论十大关系》的主要内容。
(1)1956年4月,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正式提出了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
(2)在这篇讲话中,毛泽东以苏联的经验为鉴戒,总结了我国的经验,论述了正确处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系列重大关系,提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对适合我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3)《论十大关系》的基本思想,即: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学习别国长处,借鉴别国经验,走自己的路,把我国建设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4.简述《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主要内容。
(1)1957年2月,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重要讲话,提出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取得了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新成果。
(2)讲话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它们之间存在着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一般不表现为对抗的性质,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自我调整和完善,不断得到解决。
(3)讲话提出了两类社会矛盾的思想,指出,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敌我之间和人民内部两类社会矛盾,这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类矛盾。前者需要用专政的方法,后者只能用民主的方法。讲话提出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一系列方针。要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4)这些理论和政策的提出,是中共八大路线的继续和发展,是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新成果,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5.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取得了哪些重要成果?
(1)经济建设方针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思想
①关于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②关于经济建设的指导方针;③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思考;④关于经济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的思考。
(2)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思想
①关于扩大民主,反对官僚主义的思想;②关于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中国法制的思想;③关于我国人民政治生活中判断言论和行动是非的标准。
(3)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的方针、原则
①关于“向科学进军”;②关于教育方针;③关于知识分子工作;④关于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
6.试述邓小平理论与建国以来毛泽东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1)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早在我国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际,就已经觉察到按照苏联模式建设社会主义的弊端和不足。以《论十大关系》为标志,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进行了长期、曲折的探索,其间既有成功的经验,更有失败的教训,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思想财富。
(2)邓小平在创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过程中,对毛泽东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和实践,没有采取简单肯定或者简单否定的态度,而是进行了科学的总结、辩证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开拓和创新。具体来说:
第一,继承了毛泽东的正确思想,使之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直接思想来源或者重要组成部分。如中国走工业化道路的思想,正确处理农轻重三者关系的思想,调动中央和地方两种积极性的思想,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的思想等。
第二,纠正了毛泽东的错误观点,特别是全面纠正了“文化大革命”在理论和实践上的错误。制订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这种纠正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的契机。
第三,在继承和纠正的基础上,进行了开拓和创新。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毛泽东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过程中的合理部分、精辟思想和正确设想,受到它在广度、深度、确定程度和完备程度的历史局限性,并根据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实践有了新的发展。二是根据国内外的新情况,在解决新问题中有新的开拓和创新。立足全面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崭新实践,提出了一系列充满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新思想、新观点,充满了理论上的创造性,如,关于社会主义本质,关于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关于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关于台阶式发展战略,关于中国要警惕右倾主要是防止“左”等理论观点,这些都是邓小平理论的新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
7.试述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重大意义和历史局限。
(1)这一探索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第一,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摆脱苏联模式,独立自主地探索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第二,这一探索中形成的一些正确的和比较正确的理论观点和方针政策,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第三,这一探索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逐步形成的邓小平理论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材料,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2)这种探索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历史局限。
第一,这一探索从总体上说,还没有摆脱苏联模式。
第二,探索中所取得的一些正确的理论成果,由于种种原因而未能在实践中坚持下去,有的还出现了严重背离。
第三,这一探索中存在着的错误倾向逐步发展,最后导致“文化大革命”这样长时间的全局性的“左”倾错误的发生。

第八章 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理论
本章重要考核点
1.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
2.中国共产党进行自身建设的有利条件和特殊困难。
3.党的自身建设理论的基本内容。
4.毛泽东等关于在执政条件下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的若干思想。
本章重点问题解答
l.怎样认识中国共产党进行自身建设的有利条件和特殊困难?
(1)中国共产党进行自身建设的有利条件主要是:
第一,党的建设有一个好的思想基础。
第二,党的建设有一个好的阶级基础。
第三,党的建设有一个完整的建党学说。
(2)中国共产党进行自身建设的特殊困难主要是:
第一,小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比较严重。
第二,党的理论准备不足。
第三,封建主义的影响比较严重。
2.怎样认识着重于从思想上建设党?
第一,党的思想建设是党的各方面建设的基础。
第二,党的思想建设的根本任务是要帮助党员不仅在组织上入党,而且更要在思想上入党,以保持党的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
第三,党的思想建设的基本原则,是把坚持对党员进行思想教育作为中心环节。
第四,党的思想建设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加强党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理论教育。二是进行党的基本知识的教育。
第五,加强党员的党德修养,是搞好党的思想建设的重要途径。
第六,整风运动是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的好形式。
3.毛泽东等关于加强执政党自身建设的基本思想是什么?
第一,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用无产阶级世界观武装全党。
第二,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保持党的优良作风。
第三,接受党内和党外的双重监督。
第四,维护党的团结统一,严格贯彻党的民主集中制。
第五,努力培养和造就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自考论坛导航|湖北自考网论坛   

GMT+8, 2024-5-26 03:46 , Processed in 0.026890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湖北自考网论坛 X2

© 2001-2017 湖北自考论坛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