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湖北自考网论坛-湖北自考论坛|湖北自考网|湖北最大自学考试社区论坛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913|回复: 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管理会计(一)课程自考名师王学军辅导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7-1-26 14:53:11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言人之所言,那很容易;言人之欲言,那就不太容易;言人之不能言就更难。我就要言人之欲言,言人之不能言。

——马寅初(著名经济学家)

第一章 现代管理会计的形成和发展

第一节 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是企业会计的两个重要领域

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近代的会计,一般以企业会计为主体。(占主要地位)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是企业会计的两个重要领域。

财务会计主要是通过定期的财务报表,为企业外部同企业有经济利益关系的各种社会集团服务。管理会计侧重于为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服务。

第二节 现代管理会计的形成和发展

管理会计是从传统、单一的会计系统中分离出来,成为与财务会计并列并独立的学科。它的形成和发展,大致上可以分为两个大的阶段:
① 执行性管理会计阶段。(20世纪初到50年代)它是以泰罗的科学管理学说为基础形成的会计信息系统,主要内容包括标准成本、差异分析、预算控制等方面。它对促进企业提高生产效率和生产经济效果是有帮助的。其主要缺陷在于,同企业管理的全局、企业与外界关系的有关问题没有在会计体系中得到应有的反映。还只是一种局部性、执行性的管理会计,仍处于管理会计发展的初级阶段。

② 决策性管理会计阶段。(20世纪50年代后)它是以现代管理科学为基础形成的会计信息系统。它把为企业正确地进行生产经营决策放在首位,按照最优化的要求,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科学的预测、决策、计划和控制,促使企业的生产经营实现最优运转,为最大限度地提高经济效益服务。它是一种全局性的,以服务于企业提高经济效益为核心的决策性管理会计。它包含而且发展了执行性管理会计,从而跨入现代管理会计阶段。现代管理会计是以“决策与计划会计”和“执行会计”为主体,并把决策会计放在首位。

现代管理科学的形成和发展,对现代管理会计的形成与发展,在理论上起奠基和指导作用,在方法上赋予它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和技术,使它的面貌焕然一新。一方面,丰富和发展了其早期形成的一些技术方法;另一方面,又大量吸收了现代管理科学中运筹学、行为科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形成了新的与管理现代化相适应的会计信息系统。


第三节 现代管理会计的主要特点

1、侧重于为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服务 2、方式方法更为灵活多样

3、同时兼顾企业生产经营的全局和局部两个方面

4、面向未来 5、数学方法的广泛应用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蓝晨的博客:http://blog.edu-edu.com.cn/?84724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须惜少年时!

13#
发表于 2007-1-26 15:03:58 |只看该作者
第十三章  责任会计
第一节 概 述
一个规模较大的企业,在实行分权经营体制的条件下,按照“目标管理”的原则,将企业生产经营的整体目标分解为不同层次的子目标,落实到有关单位去完成而形成的企业内部责任单位,称为“责任中心”。基于企业内部责任单位业务活动的特点不同,一般可区分为成本(费用)中心,利润中心和投资中心三大类。有些教材中可能还会提到收入中心。
责任会计是以各个责任中心为主体,以责、权、效、利相统一的机制为基础形成的为评价和控制企业经营活动的进程和效果服务的信息系统。实施责任会计的基础和条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各个责任中心具有明确的权、责范围,要为它们在企业授予的权力范围内独立自主地履行职责提供必要的条件。2、科学地分解企业生产经营的整体目标,使各个责任中心在完成企业总的目标中明确各自的目标和任务,实现局部与整体的统一。3、各个责任中心工作成果的评价与考核应仅限于能为其工作好坏所影响的可控项目。4、为明确区分经济责任,便于正确评价各自的工作成果,各个责任中心之间相互提供的产品和劳务,应按合理制定的内部转移价格进行计价、结算。5、一个责任中心的工作成果如因其他责任中心的“过失”而受到损害,应由后者负责赔偿。6、制定合理有效的奖惩办法,按各自的工作成果进行奖惩,鼓励先进,鞭策落后。7、建立健全严密的信息收集、加工系统,落实责任,分析偏差指导行动,充分发挥信息反馈作用,促进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沿着预定目标卓有成效地进行。实行责任会计的基本做法是:(1)划分责任中心。(2)规定权责范围。(3)确定各责任中心的目标。(4)建立和健全严密的信息收集、加工系统。(5)评价和考核实际工作成绩。
第二节 不同类型的责任中心责任会计的主要特点
一、成本(费用)中心责任会计:
1、定义:一个责任中心,如果只着重考核其所发生的成本或费用,而不考核(或不会形成)可以用货币计量的收入,这一类责任中心称为成本中心或费用中心。
2、评价与考核:成本(费用)中心工作成果的评价与考核,主要是通过一定期间实际发生的成本(费用)同其“责任预算”所确定的预计数进行对比来实现的。成本中心通常是以“标准成本”为评价和考核的依据;费用中心则以一定的业务工作量为基础,事先近期编制“费用弹性预算”,为评价和考核实际费用水平的尺度。
3、成本中心与费用中心的区别在于:成本中心提供一定的物质产品,但它们在企业内部没有相应的销售市场,难于客观地形成可以综合反映其工作成果的货币收入;费用中心主要提供一定专业性劳务,也不便于将其工作成果确切地表现为收入。
4、成本中心业绩评价报告是以可控制成本作为重点。成本按可控性分类和成本按其他标志的分类,由于所持的角度不同,是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因而要注意掌握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变动成本大多是可控成本,固定成本大多是不可控成本,但也不完全如此。
5、由各个成本中心直接发生的成本,属于直接成本;由其他部门分配来的成本,属于间接成本。一般地说,前者大多是可控成本,后者大多是不可控成本,但也要进行具体分析。间接成本如果采用不正确的方法进行分配,对于受分配的部门来说,也是不可控成本;但是如果适应责任会计的要求,采用正确的方法进行分配,这一类间接成本就由不可控变为可控或部分可控了。
例如:江苏省淮安市清江电机厂股份有限公司维修部门的成本是以各月的实际发生额按照实际维修小时分配给有关生产部门。1、2月份的有关资料如下:
1月份实际发生的维修成本10500元,实际维修共10000小时,为第1生产部门和第2生产部门各维修5000小时。因此,1月份应分配给各有关部门的维修成本可以计算如下:
维修成本分配率=10500/10000=1.05元/小时
应分配给第1和第2生产部门的维修成本都是:5000*1.05=5250元
2月份实际发生的维修成本9500元,实际维修共8000小时,其中为第1生产部门维修5000小时,为第2生产部门维修3000小时)。因此,2月份应分配给各有关部门的维修成本可以计算如下:
维修成本分配率=9500/8000=1.1875元/小时
应分配给第1生产部门的维修成本是:5000*1.1875=5937.50元
应分配给第2生产部门的维修成本是:3000*1.1875=3562.50元
采用这种分配方法进行维修成本的分配,不能明确区分经济责任,正确评价和考核各有关部门的工作成果。具体表现在:第一、维修部门把各月实际发生的维修成本分配给各有关生产部门,不便于对它提供服务的工作效率进行检查。第二、生产部门每月受分配的维修成本不仅取决于它自身所耗用的维修小时,而且取决于维修部门工作的好坏以及其他生产部门耗用维修小时的多少。为了克服上述缺点,有必要引进“二重分配法”并一律按预计分配率分配。
(1)将维修部门的维修成本区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两个部分,于每年年初编制费用预算,其中变动成本部分应编制弹性预算。假设例题中,维修部门的费用预算规定:月固定成本6000元;月正常维修工作量10000小时,变动成本4000元,小时分配率4000/10000=0.4元/小时。
(2)维修部门的固定成本按其各个服务对象对各种服务的正常需用量的比例(事先确定的固定比例)进行分配。假设例题中:第1和第2生产部门对维修服务的正常需要量都是5000小时,因此各应分配维修部门固定成本的50%,即每月各应分配3000元。
(3)维修部门的变动成本按各月为各有关部门实际提供的维修小时分配。假设例题中:第1生产部门1、2月份实际维修小时都是5000小时,每月应分配它的变动成本都是5000*0.40=2000元,0.40元为每小时分配的变动成本(前面已经计算)。第2生产部门1、2月份实际维修小时分别是5000小时、3000小时,每月应分配它的变动成本分别是5000*0.40=2000元,3000*0.40=1200元。
(4)假设维修部门1、2月份实际发生的成本如表:
月份 固定成本 变动成本 合计
预算 实际 差异 预算 实际 差异 预算 实际 差异
1 6000 5950 50 4000 4550 -550 10000 10500 -500
2 6000 6100 -100 3200 3400 -200 9200 9500 -300
6、二重分配法:第一、维修部门将维修成本区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两部分;第二、维修部门的固定成本按其各个服务对象对各种服务的正常需用量的比例(事先确定的固定比例)进行分配;第三、维修部门的变动成本按各月为各有关部门实际提供的维修小时分配。受分配的维修成本中的固定成本,是由其对维修服务的正常需用量所决定,而受分配的维修成本中的变动成本,则由其各月实际“耗用”维修小时多少所决定,不受维修部门的费用节约、超支或其他部门“耗用”维修小时多少的影响,因而各部门受分配的维修成本,就基本上由不可控变成可控了。
二、利润中心责任会计
1、对生产经营中独立性较大的内部单位,例如能独立生产并自行对外销售最终产品或中间产品的分厂,则不仅要考核成本,还要考核其工作成果以货币计量的收入,并进一步将收入与成本对比,考核其利润。这一类责任中心,称为利润中心。
2、利润中心工作成果的评价与考核,主要是通过一定期间实际实现的利润同“责任预算”所确定的预计利润数进行对比,进而对差异形成的原因和责任进行具体剖析,借以对其经营上的得失和有关人员的是非功过作出较全面而正确的评价。
3、评价与考核利润中心工作成果的指标有:贡献毛益、净收益、销售利润率。
三、投资中心责任会计
某些企业内部单位,如果不仅在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上享有较大的自主权,而且能相对独立地运用其所掌握的资金,并有权购建或处理固定资产,扩大或缩减现有的生产能力,则需进一步将其中获得的利润和所占用的资金进行对比,考核资金的利用效果。这一类责任中心,通称为投资中心。
投资中心工作效果的评价与考核,可以采用以下方式:
1、投资利润率=经营净利润/经营资产(原理性公式)
实际运用公式:
公式一:投资利润率=(经营净利润+利息费用)/经营总资产=息前经营净利润/经营总资产
公式二:投资利润率=经营净利润/经营净资产
上式中的经营净利润,是指税后利润;经营资产可按经营总资产计算,也可按经营净资产计算。经营净资产是指经营总资产扣减对外负债的余额,即指总资产中以公司产权为其资金来源的部分。
投资利润率=经营净利润/经营资产=(经营净利润*销售收入)/(经营资产*销售收入)=(销售收入/经营资产)*(经营净利润/销售收入)=经营资产周转率*销售利润率
自考名师王学军例题推荐:假设江苏省淮安市清江电机厂股份有限公司下设3个部门——部门1、2、3,有关数据如表格:
部门1 部门2 部门3
(1)销售收入 200000 200000 1000000
(2)销售成本 180000 100000 900000
(3)经营净利润 20000 100000 100000
(4)经营资产 100000 400000 2000000
(5)销售利润率(3/1) 10% 50% 10%
(6)资产周转率(1/4) 2 0.5 0.5
(7)投资利润率(3/4或者5*6) 20% 25% 5%
上述计算表明:部门1与3的销售利润率相同,但是前者的资产周转率为后者的4倍,投资利润率也是这样:部门2和3的资产周转率率相同,但是前者销售利润率是后者的5倍,导致部门2的投资利润率也是部门3的5倍。
值得注意的是:经营资产中的固定资产按照固定资产原始价值计算更好。这个问题可以结合教材327页的表13-6进行理解。
2、“剩余利润(剩余收益)”,它是指投资中心的经营净利润扣减其经营资产按规定的最低利润率计算的投资报酬后的余额。
把剩余利润(剩余收益)作为评价和考核经营成果的指标,可以鼓励投资中心负责人乐于接受比较有利的投资,使部门的目标和整个企业目标趋于一致。
自考名师王学军例题推荐:已知江苏省淮安市清江电机厂股份有限公司集团下设三个投资中心,有关资料如下:
指标       集团公司  A中心   B中心  C中心
净利润(万元)    34650   10400   15800   8450
净资产平均占用额(万元) 315000  94500  145000   75500
规定的最低投资报酬率 10%。要求:(1)计算该集团公司和各投资中心的投资利润率,并据此评价各投资中心的业绩。(2)计算各投资中心的剩余收益,并据此评价各投资中心的业绩。(3)综合评价各投资中心的业绩。
【自考名师王学军解答提示】
(1)集团投资利润率=34650/315000=11%,A投资中心投资利润率=10400/94500=11%,B投资中心投资利润率=15800/145000=10.90%, C投资中心投资利润率=8450/75500=11.19%,显然C投资中心最好,高于集团投资利润率。B投资中心最差,低于集团投资利润率。A投资中心与集团投资利润率保持一致。
(2)集团剩余收益=34650-315000*10%=3150万元,A投资中心剩余收益=10400-94500*10%==950万元,B投资中心剩余收益=15800-145000*10%=1300万元,C投资中心剩余收益=8450-75500*10%=900万元。显然B中心最好,A中心次之,C中心最差。
(3)综合评价:A投资中心基本保持与集团相同的经济效益,B投资中心投资利润率较低,但是剩余收益较高,保持与集团整体利益一致的目标。C投资中心投资利润率较高,但是剩余收益较低,中心目标与集团目标有背离情况。
第三节 内部转移价格问题
一、服务于各责任中心正确进行业绩评价的内部转移价格
1、成本(费用)中心之间相互提供产品(包括在产品、半产品)和服务,可以“成本”为内部转移价格;以“成本”作为内部转移价格,不应按实际成本,而应按“标准成本”或预计分配率计算。这是明确区分经济责任,便于评价各自的工作成果所必需的。
2、利润(投资)中心之间相互提供产品(半成品),应尽可能以市场价格为基础,制定内部转移价格。在有客观的可供利用的市场价格的情况下,不应按照“成本”,而应该按照“市价”计价,这是使它们形成“部门利润”的一个必要条件,否则,就不称其为利润中心或者投资中心了。以正常的市场价格作为内部转移价格,优点是“购入”的责任中心可以同外界购入相比较,如果内部转移价格高于现行的市场价格,它可以舍内求外,不必为此支付更多的代价;“出售”的责任中心也是如此,应使它不能从内部单位比向外界出售得到更多的收入。这是正常评价各个利润(投资)中心的经营成果,并更多地发挥其生产经营主动性的一个重要条件。
3、直接以市场价格为内部转移价格,实行起来也可能会碰到一些实际困难,如市场价格往往变动较大;产品(半产品)提供给内部单位,手续简便,比对外销售通常可以节约较多的销售费用,如直接按照现成的市场价格计价,这方面的节约将全部表现为产品(半产品)供应单位的工作成果,产品(半产品)接受单位得不到任何好处,因此会引起它们的不满。为解决这一类的矛盾,有关单位也可以正常的市场价格为基础,定期进行协商,确定一个双方都可以接受的价格,称为经过协商的市场价格(自考名师王学军推荐应掌握此名词解释),为内部计价、结算的依据。
4、在企业内部转移的中间产品如果没有现成的正常的市场价格可资利用,也可以成本作为制定内部转移价格的基础。但是对于利润中心和投资中心来说,直接以成本作为内部转移价格是不适宜的,因为这样做会使产品(半产品)供应单位得不到任何利润,以此为依据对有关方面的工作成果进行评价,并且按照成果的大小进行“奖励”,就必然会产生偏差,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为了弥补这方面的缺陷,可以利用成本加成法来制定内部转移价格。所谓成本加“成”,就是在完全成本的基础上加一个合理的利润百分比,以它为依据在部门之间进行计价、结算,有关部门就能“分享”中间产品如向外销售所能够得到的利润,而不至于集中表现在最后向外界出售产品的那个部门的账上。
5、所谓双重的内部转移价格,是指对产品(半成品)的供需双方分别采用不同的转移价格。(自考名师王学军推荐应掌握此名词解释)
二、服务于各责任中心正确进行经营决策的内部转移价格
从经营决策的观点看,内部转移价格的制定,应有助于实现企业内部各个单位的“目标一致”。“目标一致”,是指各个责任中心作为企业整体的一部分,它所要达到的目标,应和整个企业所要达到的目标相协调,特别要防止各个部门为片面地追求部门利益,致使企业的整体利益受到损害。
(一)服务与短期经营决策
从短期经营决策看,内部转移价格以供应部门的变动性成本和可能丧失的贡献毛益作为定价的基础。
(二)服务于长期经营决策
从长期的观点看,为了实现企业的整体目标,固定成本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应在固定成本的“相关范围”内,按生产能力不同的利用程度和相应的不同产量水平,分别测算其内部转移价格,才能更好地适应企业经营决策的需要。
三、内部转移价格的种类概括
1、市场价格:以产品或者服务的市场价格作为内部转移价格的基础。
2、协商价格:以正常的市场价格为基础,定期进行协商,确定一个双方都可以接受的价格作为内部转移价格的基础。
3、双重的内部转移价格:是指对产品(半成品)的供需双方分别采用不同的转移价格。
4、成本加成价:在产品和服务全部成本的基础上加上合理的利润率作为内部转移价格的基础。
自考名师王学军例题推荐:江苏省淮安市清江电机厂股份有限公司下面有几个分部均为投资中心。其中印机分部专门生产为电脑配套采用的打印机。它的产品既销售给本公司的电脑分部,也出售给外界四通电子公司。计划年度印机分部准备生产10000台打印机,其中4000台出售给四通电子公司,销售单价为575元;其余6000台销售给本公司的电脑分部,作为电脑的配套产品出售。该公司打印机的成本数据如下(按照产销量为10000台为基础预计的):(单位:元)
变动制造费用 100
固定制造费用 50
变动推销费用 55
固定推销费用 25
单位成本 230
目前该公司财务部以及CFO(总会计师)提出下列5个标准作为制订内部转移价格的基础:(1)变动成本;(2)变动成本加成40%;(3)全部成本;(4)全部成本加成50%;(5)市场价格(575元)
要求:1、按照上述5种标准分别计算印机分部转给本公司电脑分部的内部销售收入,并确定印机分部销售10000台打印机的全部销售利润。2、对于上述5种标准,就江苏省淮安市清江电机厂股份有限公司来说,宁愿选择哪一个?若占在电脑分部立场,则选择哪一个?
【自考名师王学军解答提示】
1、按照上述5种标准分别计算印机分部转给本公司电脑分部的内部销售收入,并确定印机分部销售10000台打印机的全部销售利润。
(1)变动成本=变动制造费用+变动推销费用=100+55=155元;
销售收入:内部销售收入=155*6000=930000元
对外销售收入=575*4000=2300000元
合计销售收入=内部销售收入+对外销售收入=930000+2300000=3230000元
销售成本=单位完全成本*全部销售量=230*10000=2300000元
销售利润=销售收入-销售成本=3230000-2300000=930000元
(2)变动成本加成40%=155*(1+40%)=217元;
销售收入:内部销售收入=217*6000=1302000元
对外销售收入=575*4000=2300000元
合计销售收入=内部销售收入+对外销售收入=1302000+2300000=3602000元
销售成本=单位完全成本*全部销售量=230*10000=2300000元
销售利润=销售收入-销售成本=3602000-2300000=1302000元
(3)全部成本=230元;
销售收入:内部销售收入=230*6000=1380000元
对外销售收入=575*4000=2300000元
合计销售收入=内部销售收入+对外销售收入=1380000+2300000=3680000元
销售成本=单位完全成本*全部销售量=230*10000=2300000元
销售利润=销售收入-销售成本=3680000-2300000=1380000元
(4)全部成本加成50%=230*(1+50%)=345元;
销售收入:内部销售收入=345*6000=2070000元
对外销售收入=575*4000=2300000元
合计销售收入=内部销售收入+对外销售收入=2070000+2300000=4370000元
销售成本=单位完全成本*全部销售量=230*10000=2300000元
销售利润=销售收入-销售成本=4370000-2300000=2070000元
(5)市场价格(575元)
销售收入:内部销售收入=575*6000=3450000元
对外销售收入=575*4000=2300000元
合计销售收入=内部销售收入+对外销售收入=3450000+2300000=5750000元
销售成本=单位完全成本*全部销售量=230*10000=2300000元
销售利润=销售收入-销售成本=5750000-2300000=3450000元
2、对于上述5种标准,就江苏省淮安市清江电机厂股份有限公司来说,宁愿选择哪一个?若占在电脑分部立场,则选择哪一个?
对于上述5种标准,就江苏省淮安市清江电机厂股份有限公司来说,宁愿选择市场价格,因为这对买卖双方均无所偏袒,而且能够调动印机分部的生产积极性,促使它们努力完善经营管理,不断降低打印机的成本。若占在电脑分部立场,则选择印机部的单位变动成本155元作为内部转移价格,这必须在江苏省淮安市清江电机厂股份有限公司决定采用双重内部转移价格时作为买方(电脑部)的计价基础,卖方则采用市价作为计价基础。
第四节 具有中国特色的责任会计的主要特点
一、以群众核算为基础,同企业内部经济责任体系相结合;
二、设立厂内银行,将准货币关系引入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
三、新产品开发要求产品设计部门落实经济责任制,实现技术与经济的统一。
蓝晨的博客:http://blog.edu-edu.com.cn/?84724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须惜少年时!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07-1-26 15:02:54 |只看该作者
第十二章 标准成本系统
第一节 标准成本及作用
一、标准成本
标准成本是事先制定的一种预定的目标成本。它是根据企业目前的生产技术水平,在有效的经营条件下可能达到的成本。(1997年下全名词解释)
二、制定标准成本的主要作用:
标准成本系统的作用是1、便于企业编制预算。2、用于控制日常发生的经济业务。3、标准成本可以作为评价和考核工作质量和效果的重要依据。4、标准成本可以为正确进行经营决策提供有用的数据。5、为进行原材料、在产品和产成品等存货的计价提供了合理客观的基础。6、简化产品成本的计算。
三、标准成本的种类
(一)基本的标准成本:是以实施标准成本的第一年度或选定某一基本年度的实际成本作为标准,用以衡量以后各年度的成本高低,据以观察成本升降的趋势。这种标准成本一经制定,多年保持不变。这种标准成本在实际工作中较少采用。
(二)理想标准成本:是以现有的技术、设备在最好的经营管理条件下,所发生的成本水平作为成本标准。采用这种标准成本,是意味着实际发生的成本应达到现有条件理想的最低限度。这种标准成本一般难于达到,很少采用。
(三)正常的标准成本:是根据企业的正常生产能力,以有效经营条件为基础而制定的标准成本。可以采用企业过去较长时期内实际数据的平均值,并估计未来的变动趋势。得到了最广泛的应用。
第二节 标准成本的制定
一、直接材料的标准成本:
直接材料标准成本=单位产品的用料标准×材料的标准单价
二、直接工资的标准成本:
小时标准工资率=预计直接人工工资总额÷标准总工时
直接工资标准成本=单位产品的标准工时×小时标准工资率
三、制造费用的标准成本:
A:变动性制造费用标准成本
变动性制造费用的标准分配率=变动性制造费用预算总数÷直接工资标准总工时
单位产品变动性制造费用的标准成本=单位产品直接工资的标准工时×变动性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
B:固定性制造费用标准成本
固定性制造费用每工时的标准分配率=固定性制造费用预算总额÷直接工资标准总工时
单位产品固定性制造费用的标准成本=单位产品直接工资的标准工时×每工时固定性制造费用的标准分配率
总结:
成本项目 用量标准 价格标准
直接材料 产品材料消耗量(用量标准主要由生产技术部门主持制定) 原材料单价(采购部门负责)
直接人工 单位直接人工工时 小时工资率(劳资部门和生产部门负责)
制造费用 单位直接人工工时 小时制造费用率(各生产车间负责)
对教材有关标准成本制定过程的整体思路点拨:
1.直接材料标准成本的制定
原理:直接材料的标准成本=直接材料的标准消耗量×直接材料的价格标准
【提示】(1)直接材料的标准消耗量是现有技术条件生产单位产品所需的材料数量,包括必不可少的消耗以及各种难以避免的损失。(2)价格标准是预计下一年度实际需要支付的进料单位成本,是取得材料的完全成本。
2.直接人工标准成本的制定
原理:直接人工标准成本=单位产品的标准工时×标准工资率
【提示】(1)标准工时是指在现有生产技术条件下,生产单位产品所需要的时间,包括直接加工操作必不可少的时间以及必要的间歇和停工。(2)标准工资率可能是预定的工资率,也可能是正常的工资率。计件工资制和月工资制下标准工资率的确定有所不同。
3.制造费用标准成本的制定
制造费用的标准成本是按部门分别编制,然后将同一产品涉及的各部门单位制造费用标准加以汇总,得出整个产品制造费用标准成本。各部门的制造费用标准成本分为变动制造费用标准成本和固定制造费用标准成本两部分。只有在采用完全成本法的情况下,才需要将固定制造费用计入产品成本,此时才需确定其标准成本。变动制造费用和固定制造费用的数量标准通常采用单位产品直接人工工时标准,也可以采用机器工时或其他用量标准。但是两者采用的标准应保持一致。下式以单位产品直接人工工时标准为例:
  变动制造费用标准成本
=单位产品直接人工的标准工时×每小时变动制造费用的标准分配率
=单位产品直接人工的标准工时×(变动制造费用预算总数/直接人工标准总工时)
  固定制造费用标准成本
=单位产品直接人工的标准工时×每小时固定制造费用的标准分配率
=单位产品直接人工的标准工时×(固定制造费用预算总数/直接人工标准总工时)
上述公式中的直接人工标准工时还可使用机器工时以及其他用量标准等代替,但变动制造费用和固定制造费用的用量标准需要保持一致,以便进行差异分析。
第三节 成本差异分析
产品的实际成本与预定的标准成本会发生偏差或者差额,称为成本差异。成本差异包括不利差异和有利差异。不利差异是指实际成本超过标准成本的差异。有利差异是指实际成本低于标准成本的差异。为了统一起见,我们在计算成本差异时,一律用实际成本-标准成本,如果结果是正数,表示不利差异;如果结果是负数,表示有利差异。
我在这里引进一套颇具特色的因素分析法来讨论有关标准成本差异分析的应用。
一、变动成本差异的分析(包含教材本节第一和二个黑体标题和第三个黑体标题的前半部分内容)
例如,某分析指标N受A.B两个因素影响。连环替代法分析过程如下:
标准值 N0= A0 × B0
中间值 = A1 × B0(连环替代,首先替代A)
实际值 N1= A1×B1
其中:A因素 ΔA = (A1- A0)×B0
   B因素 ΔB = A1×(B1-B0)
总变化额N1-N0 =A1× B1 -A0×B0=ΔA+ΔB
在运用连环替代法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因素分解的关联性。即影响因素与分析指标之间必须存在着因果关系。一般来说,分析指标等于各影响因素之乘积。例如,
直接材料成本=耗用总数量×材料单价;
直接人工成本=耗用总工时 ×工资率;
变动性制造费用=耗用总工时×变动性制造费用分配率。
这种关联性也可用于计算某些因素的标准值和实际值。
(2)因素替代的顺序性。一般情况下替代的顺序是:先数量因素后质量因素;先实物因素后价值因素;先主要因素后次要因素。这种顺序性是正确分析各因素影响额的前提。例如变动成本差异分析时优先数量或工时的排序而不能颠倒。同时假定排序在该因素之前的因素均已替代,排在之后的因素均未替代。
在标准成本系统中,各标准成本都是根据实际产量和成本标准计算的,因此为了分析时提高计算思路的清晰程度,我们仍需按各因素的标准值与实际值分别转换成两因素相乘的式子。例如,江苏省淮安市清江电机厂股份有限公司本月生产产品400件,使用材料2500千克,材料单价0.55元/千克;直接材料的单位产品标准成本为3元,每千克材料的标准价格为0.5元。
直接材料成本标准值=(400×3/0.5)×0.5
直接材料成本实际值= 2500 ×0.55
很明显这是两因素分析,构建上面的公式时(400 ×3/0.5)为标准使用量,上述两式对于具体分析量差和价差起了基础性作用,体现了顺序性。
直接材料数量差异(即ΔA)=(2500-400 ×3/0.5)×0.5=50 元
直接材料价格差异(即ΔB)=2500×(0.55-0.5)=125 元
即直接材料成本差异(ΔN)= 50+125 = 175 元
在实际核算工作中,由于价格差异发生在采购环节,分析时只要知道实际数量、标准单价和实际单价即可。而数量差异发生在生产环节的领料过程中,因此,先计算出价格差异,而后计算数量差异,但这并不影响分析指标的构建顺序。
又如,江苏省淮安市清江电机厂股份有限公司本月生产产品400件,实际使用工时890小时,支付工资4539元;直接人工的标准成本是10元/件,标准工资率是5元/小时。
直接人工成本标准值=(400×10/5)×5=800×5=4000
直接人工成本实际值=890×(4539/890)=890×5.1=4539
因此,人工效率差异(即ΔA)=(890-400×10/5)×5=(890-800)×5=450元 由工时导致的差异,是一种量差。
工资率差异(即ΔB)=890 ×(4539/890-5)=890 ×(5.1-5)=89元
即人工成本差异(ΔN)=450 +89=539 元
验证:人工成本差异(ΔN)=4539-4000=539 元
再如,江苏省淮安市清江电机厂股份有限公司本月实际产量400件,使用工时890小时,实际发生变动制造费用1958元;变动制造费用标准成本4元/件,标准的变动制造费用分配率为2元/小时。
变动制造费用标准值=(400×4/2)×2=800×2=1600
变动制造费用实际值= 890×(1958/890)= 890×2.2=1958
因此,
变动制造费用效率差异(即ΔA)=(890-400×4/2)× 2=(890-800)× 2=180元
变动制造费用耗费差异(即ΔB)=890 ×(1958/890-2)=890 ×(2.2-2)=178元
即人工成本差异(ΔN)=180 +178=358元
验证:人工成本差异(ΔN)=1958-1600=358元
二、固定制造费用的差异分析(包含教材本节第三个黑体标题的后半部分内容)
固定制造费用的差异分析并不是采用连环替代法,因此其计算思路与各项变动成本差异分析不同,分析方法有“二因素分析法”(教材没有涉及,但是有利于其他分析)和“三因素分析法”两种。
由于:固定性制造费用=产量×单位产品工时×固定制造费用分配率,
即可看成: N = A×B ×C,
这里,固定性制造费用的差异分析其核心在于掌握固定性制造费用实际数、预算数和标准成本的构成。很明显,
实际值= A1×B1 ×C1=实际产量×单位产品实际工时×固定制造费用实际分配率
标准值= A1×B0×C0=实际产量×单位产品实际产量下的预算工时×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
预算值= A0 ×B0×C0=预算产量×单位产品实际产量下的预算工时×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
其中:A1为实际产量;A0为预算产量; B1为实际工时;B0为实际产量下的预算工时(相当于用预算工时除以实际产量); C1为实际分配率;C0为标准分配率;A0×B0为生产能力(在管理会计教材中直接称其为预计应完成的总工时)。
二因素分析法的基本思路如下图:
标准数(A1×B0×C0)   ②能量差异=预算数-标准数
预算数(A0×B0×C0)          成本差异
实际数(A1×B1×C1)   ①耗费差异=实际数-预算数
我们本来是需要求解分析实际数与标准数之间的差异,现在需要在中间引入一个预算数,那么预算数与标准数之间的差异是能量差异,实际数与预算数之间的差异是耗费差异。
例如:江苏省淮安市清江电机厂股份有限公司本月实际产量400件,发生固定制造费用1424元,实际工时为890小时,企业生产能量1000小时,每件产品固定制造费用标准成本为3元/件,标准分配率1.50元/小时。
分析:
标准数A1( B0C0)=400×3    ②能量差异
预算数(A0 B0)C0 =1000×1.5
实际数(A1 ×B1×C1)=1424   ①耗费差异
这里的( B0C0)、(A0 B0)、(A1 ×B1×C1)由于可以直接求出整体值,所以加上括号。
因此:固定制造费用耗费差异=实际数-预算数=1424-1000×1.5=-76 元
固定制造费用能量差异=预算数-标准数=1000×1.5-400×3=300
即:固定制造成本差异=-76 +300 = 224 元
验算:固定制造成本差异=1424-400 ×3 = 224 元
三因素分析法是把二因素分析法的能量差异分成了生产能力利用差异(或者闲置能量差异)和效率差异,其关键在于构建一个分析的基础值。由于A1 B1C1、A1 B0 C0 、A0B0C0分别已代表了实际数、标准数和预算数,只有A1B1C0未涉及。由于A1B1C0并没有一个约定俗成的名字,我给他随便起了个名字叫中间数。因此,应以此为基础进行分析,基本思路如下图:
标准数(A1B0C0)     ③效率差异=中间数-标准数
中间数(A1B1C0)    ②生产能力利用差异=预算数-中间数
预算数(A0B0C0)
实际数(A1B1C1)     ①耗费差异=实际数-预算数
中间数与标准数之间的差异叫做效率差异,预算数与中间数之间的差异叫做生产能力利用差异(闲置能量差异),实际数与预算数之间的差异还是叫做原来的耗费差异。
例如,对上例进行三因素分析,其思路如下图:
标准数A1(B0C0)= 400×3 ③效率差异  中间数(A1B1)C0= 890×1.5
成本差异          ②生产能力利用差异
实际数A1B1C1=1424    ①耗费差异  预算数(A0B0)C0 =1000×1.5
图中的差异采用逆时针相减:
①耗费差异=实际数-预算数
②生产能力利用(闲置能量)差异=预算数-中间数
③效率差异=中间数-标准数
因此:生产能力利用(闲置能量)差异=1 000×1.5 – 890×1.5 = 165 元
固定制造费用效率差异=890×1.5 - 400×3 = 135 元
两项合计=165 + 135 = 300 元正好等于二因素分析法中的固定制造费用能量差异,现行自考管理会计教材实际采用了三因素分析法。

第四节 成本差异的账务处理
大体上有三种方法:1、如果实际成本同标准成本之间的差异较大,这种差异原则上不应全部转入本期的产品销售成本,而应在期末在产品、产成品和本期产品销售成本这几个方面中按比例分配。这样处理,本期产品销售成本、在产品、产成品等账户均按照实际成本结转,资产负债表上的在产品、产成品项目,也按照实际成本反映。2、各种成本差异在每月月末,不办理结转手续,在成本差异账户中累积下来,直到年底,才将当年累积的各种成本差异一次结转。如果成本差异为数过大,就要按比例在销售成本、产成品和在产品账户之间分摊;如果成本差异为数不大,可以全部结转到销售成本账户。这样,资产负债表上平时所反映的产成品和在产品是标准成本,到年底,成本差异较大的,按照实际成本反映;成本差异较小的,按照标准成本反映。3、如果所制定的标准成本符合企业实际情况,成本差异数字不大,可以将差异的数额全部结转到当期产品销售成本中,不必再分配给产成品和在产品。这样处理,产成品和在产品按照实际成本记账,账务工作可以大大简化。而且从理论上来说,本期发生的多种成本差异,全部属于本期成本控制的业绩,理应完全反映到本期利润中去。因此,西方国家一般采用第三种方法处理各种成本差异。
有关账务处理可以结合教材310页的图和311页的7个步骤进行领会。
自考名师王学军例题推荐:江苏省淮安市清江电机厂股份有限公司有关固定制造费用的资料如下:
  固定制造费用的弹性预算(单位:元)  
机器小时数制造费用 机器小时数 制造费用
8000     20000 10000    22000
12000    24000 14000    26000
固定制造费用的标准分配率按正常生产能力12000小时计算,每机器小时费用预算为2元。该厂生产A、B两产品,每生产一单位A、B产品耗费的标准机器小时分别是:A产品1小时/件,B产品1.5小时/件。本月生产A产品4000件、B产品4000件,共耗费9500机器小时。本月固定制造费用的实际发生额为21750元。要求:用三因素法分析固定制造费用差异,并进行相关账务处理。(本例题实际是教材313页的习题二,但是比那道题目要准确,一是明确了A产品耗费的标准机器小时是: 1小时/件,教材中印刷漏掉了;二是明确了是固定性制造费用,教材中只说是制造费用)
【自考名师王学军解答提示】
(1)耗费差异=固定制造费用实际数-固定制造费用预算数=固定制造费用实际数-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正常生产能力=21750-2×12000=-2250元
(2)效率差异=(实际工时-实际产量标准工时)×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9500-4000×1-4000×1.5)×2=(9500-10000)×2=-1000元
(3)生产能力利用差异=(预计应完成的生产工时-实际工时)×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12000-9500)×2=5000元
(4)总差异=-2250+(-1000)+5000=1750元
(5)借:生产成本 20000
   固定制造费用生产能力利用差异 5000
   贷:固定制造费用耗费差异 2250
   固定制造费用效率差异 1000
   制造费用      21750
注意:按照三因素分析法,固定制造费用成本差异分为耗费差异、效率差异和生产能力利用差异。在标准成本系统的账务处理中,需要按照成本差异类别分别设置成本差异账户。这里的会计分录是将有关差异全部转入在产品。
※※※※※管理会计同步练习题与解答
一、江苏省淮安市清江电机厂股份有限公司使用标准成本法,某一产品的正常生产能量为1000单位,标准成本的相关资料如下:
   项目         金额
  直接材料   0.2吨×100元/吨  20元
  直接人工   5小时×4元/小时  20元
  变动制造费用 4000元/1000单位    4元
  固定制造费用 6000元/1000单位    6元
  标准单位成本          50元
  本月份生产800单位产品,实际单位成本为:
   项目         金额
  直接材料   0.22吨×90元/吨    19.80元
  直接人工   5.5小时×3.9元/小时  21.45元
  变动制造费用 4000元/800单位      5元
  固定制造费用 6000元/800单位     7.5元
试对该产品进行成本差异分析,其中固定制造费用的分析使用二因素法。
【自考名师王学军解答提示】成本差异分析包括变动成本差异分析和固定成本差异分析。变动成本差异分析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变动制造费用的分析,固定制造费用的成本差异分析可以采用二因素法和三因素法。本题中按照题目提示使用二因素分析法,即将固定制造费用的成本差异区分为耗费差异和能量差异。
(1)直接材料成本差异
材料价格差异=0.22×800×(90-100)=-1760元
材料数量差异=(0.22×800-0.20×800)×100=1600元
由于材料实际价格低于标准价格,使成本下降了1760元,但由于材料用量超过标准,使材料成本上升1600元。两者相抵,直接材料总成本下降160元。
(2)直接人工成本差异
工资率差异=5.5×800×(3.9-4)=-440元
人工效率差异=[(5.5×800)-(5×800)]×4=1600元
由于实际工资率低于标准工资率,使直接人工成本下降440元,但由于实际耗费工时高于标准,使直接人工成本上升1600元。两者相抵,直接人工总成本上升1160元。
(3)变动制造费用差异
变动制造费用耗费差异=(5.5×800)×[(4000/(800×5.5)-(4/5))=480元
变动制造费用效率差异=[(5.5×800)-(800×5)]×(4/5)]=320元
由于实际制造费用分配率高于标准,使变动制造费用上升480元,由于实际工时高于标准,使变动制造费用上升320元,两者相加,变动制造费用上升800元。
(4)固定制造费用差异
制造费用耗费差异=6000-6000=0
固定制造费用能量差异=1000×6-800×6=1200元
即未发生固定制造费用耗费差异,但固定制造费用发生闲置,损失1200元。
二、某产品本月实际生产600件,实际耗用工时1500小时,实际发生变动制造费用9800元。该产品的变动制造费用标准成本为:工时消耗4小时,变动制造费用小时分配率5.5元。要求:计算变动制造费用的耗费差异、效率差异和变动制造费用成本差异。
【自考名师王学军解答提示】(1)变动制造费用耗费差异=实际工时×(变动制造费用实际分配率-变动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1500×(9800÷1500-5.5)=1550(元)
(2)变动制造费用效率差异=(实际工时-标准工时)×变动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1500-600×4)×5.5=-4950(元)
(3)变动制造费用差异=变动制造费用耗费差异+变动制造费用效率差异 =1550+(-4950)=-3400(元)
蓝晨的博客:http://blog.edu-edu.com.cn/?84724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须惜少年时!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07-1-26 15:01:54 |只看该作者
第十一章 产品成本计算原理
            第一节 概述
成本计算具有两重性,它既是财务会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管理会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管理会计的角度看来,成本计算不能停留于为计算而计算,而着重于把成本计算和成本控制很好结合起来。实现成本控制的关键不在于事后确定产品的实际成本,而在于围绕各个“责任中心”,加强事前的计划和生产进程中的控制。也就是事前需要为各个“责任中心”提出降低成本的目标和任务,并在生产进程中加强成本的控制和考核。所以,成本控制要紧密依靠各个“责任中心”来进行。围绕各个“责任中心”所汇集的成本,通常称为部门成本。部门成本的控制和考核,是现代管理会计中“责任会计”的主要内容之一。部门成本同时又是产品成本形成的基础,不可能脱离部门成本来计算产品成本,如果这样产品成本就好比“空中楼阁”。以部门成本为基础,有助于把事前的计划、日常的控制和最终产品成本的确定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对于全面提高成本管理水平将有较大的帮助。而实现这几个方面的结合,具体了解和掌握产品成本计算的方法原理,又是其中重要的一环。(本教材所讲述的产品成本计算原理与学员们在成本会计学中所学习的成本计算原理基本一致,在个别细节上又有所不同)
           第二节 生产成本计算原理
一、生产成本的归类及其在生产进程中的流动
生成成本通常是按照三个主要项目进行归类: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而制造费用通常又细分为间接材料、间接人工和其他制造费用三个组成部分。
二、基本的成本计算方法
产品成本需要采用什么方法计算,主要取决于产品的生产特点。根据产品的生产特点形成了分批法和分步法这两种基本的成本计算方法。二者的区别在于成本汇集和计算方法的不同。
(一)分批法
适用前提:产品是按照不同的批别分批组织生产,在这种情况下,产品成本计算要采用分批成本计算法。
适用行业:建筑工程、家具制造、飞机制造、船舶制造以及服装、印刷等
过程:
1、以每一批产品作为一个成本计算对象,在每批产品开始制造时,为它开设一张“分批成本单”。
2、每批产品生产中所领用的直接材料,所消耗的直接人工,分别根据领料单、计工单直接记入有关的成本单;
3.制造费用则于月终或该批产品完工时,通常是按照预计分配率计算应分配的金额,记入各成本单。
4.每批产品完成时,即可算出应归属于该批产品的总成本,以该批产品的数量除总成本,就可求出其单位成本。如果一批产品尚未全部完成加工,那么已经归属于成本单上的成本,就是期末在产品成本。
(二)分步法
适用前提:适用于连续流水式地生产同类型产品。产品的生产,从原材料投入到最终完成,要经过一系列加工阶段,除了最后一个阶段加工出来的等于产成品外,其他各个加工阶段加工完成的只是不同的半成品,它们要依次转入下个阶段继续加工,有的还可以对外出售。
适用行业:纺织、冶金、化工、水泥等行业。
主要特点:是以每一个相对独立的加工阶段作为一个“成本中心”,用来汇集和计算这一阶段加工完成的半成品成本;半成品转移于次一阶段继续加工时,半成品成本也随之转移,如此逐步积累,到最后一个阶段,就可根据其生产和成本记录,求出最终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由于各个加工阶段,往往存在一定数量的期初、期末在产品,它们的完成程度各不相同,为了正确计算各个加工阶段半产品成本和最后阶段的产成品成本,对各个阶段的在产品要分别按照它们的完成程度折合为“约当单位”,以便根据其确定各阶段本期完成的“约当产量”。各个加工阶段已经汇集的成本。以“约当产量”为基础,在本期完工部分和期末在产品部分之间进行分配,才能得到比较正确的结果。
自考名师王学军推荐应掌握的复习思考题:成本计算方法有哪两种?简述各种成本计算方法的基本原理?
  三、制造费用的分配:
(一)制造费用分配于各有关产品
制造费用具有间接性与综合性,不能直接归属于各有关产品,而需要采用一定的方法进行分配。主要依据有(分配标准):1、直接人工小时;2、直接人工成本;3、直接材料成本;4、主要成本(材料成本加直接人工成本);5、机器小时。(2000上全多选24)实际工作中直接人工小时和直接人工成本这两种分配标准得到比较广泛的应用。分配标准实际构成了分配率的分母(除数)。
注:若企业的生产是高度自动化的,较宜于采用机器小时作为分配标准;相反,若依靠手工劳动,则选直接人工小时为宜。
制造费用分配率=需进行分配的制造费用/分配标准
应分配于某一对象的制造费用=该对象的分配标准数X制造费用分配率
其实,这种分配率我们在基础会计课程就已经学习过了。
制造费用分配率如果按照当月制造费用的实际发生额计算,称为制造费用的实际分配率。(263页的例题)
制造费用分配率=需进行分配的制造费用/分配标准=17500/8294=2.11元/小时
应分配于#6成本单的制造费用=该成本单已经汇集的直接人工成本*制造费用分配率=375*2.11=791.25元
制造费用如果按照实际分配率分配,由于实际分配率需要到月末才能计算确定,不便于及时计算产品成本;更为重要的是,各月的制造费用实际分配率,由于受到季节性因素的影响,会使得根据其确定的各月产品成本发生人为波动,难以反映各月生产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结合264页当页最下面以底注形式反映的例题解释实际分配率的缺陷.
为了消除实际分配率的这些缺陷,可以以全年为基础,于年初制定各月统一使用的制造费用预计分配率,如果选用直接人工小时作为分配标准,其计算公式如下:
制造费用预计分配率=预计全年制造费用/预计全年直接人工小时
参考教材264页例题。
由于采用预计分配率,年终可能出现最终差异,则应视其数额的大小分别作不同处理。如数额较大,应在在产品、产成品和产品销售成本之间进行分配,使之还原到原来的实际耗费水平;如数额较小,也可全部归属于产品销售成本。
参考教材265页的例题.
(二)制造费用在部门之间的分配
1、制造费用的流程
这些部门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生产部门;一类是服务部门。把共同性费用分配于各有关部门,选用的分配标准应能反映各部门的受益程度。
2、共同性费用分配于各有关部门(按照受益程度分配)
3、服务部门费用的分配
(1)只分配给生产部门(直接分配法)------已经汇集于服务部门的费用,可以直接全部分配于生产部门,而不在服务部门之间进行分配。
教材263页的图表11-3就是直接分配法的具体例子。该表的第一行是各个部门(包括前3个服务部门和后3个生产部门)直接发生的费用249165元。其中,工厂管理处发生的54010元按照3个生产部门的人数比例进行分配,铸造车间有25人,三个车间的总人数是25+35+25=85人,所以分配给铸造车间的工厂管理费用为54010/85*25=15885元。材料处理费用是按照所处理的材料数量(价值量)作为分配基础,3个车间所消耗的材料数量是90000元(50000+25000+15000);材料处理成本是58222元,所以铸造车间的分配数额是58222/90000*50000=32346元;保养维护成本44438是按照保养维护的面积进行分配的,铸造车间需要保养维护的面积是18800平方米,而3个生产车间需要保养维护的总面积是100000平方米,所以铸造车间的分配数额是44438/100000*18800=8354元。其他车间以此类推。
(2)阶梯式顺次分配-------为适当考虑服务部门之间也有相互提供服务的情况,已经汇集于服务部门的费用也可以依次分配给其他服务部门和生产部门,也就是进行阶梯式的顺次分配。
(3)代数分配法-------为完全反映服务部门之间相互提供服务的情况,已经汇集于服务部门的费用可以采用“代数分配法”分配给各有关部门,“代数分配法”实质上反映了服务部门之间连续多次进行交互分配的情况。
4、部门间的费用分配应该能明确区分经济责任,有利于按照各个责任中心进行成本控制。
(1)前面三种分配方法的缺陷:不能明确区分各自的经济责任,一个部门受分配的费用额,不单纯受本部门工作好坏的影响,同时也受到其他有关部门工作好坏的影响,不利于部门成本控制。这就有必要引进“二重分配法”。
(2)二重分配法是指一律按预算数分配,服务部门的费用总额应首先区分为固定费用和变动费用两个组成部分,其中固定费用应按其各个服务对象对这种服务的正常需用量的比例(事先确定的固定比例)进行分配;而变动费用是在生产能力的利用过程中产生的,其发生额同所提供的服务量有着直接的联系,因而这一部分费用就应按实际提供的服务量的比例进行分配。变动费用不同于固定费用,它是在生产能力的利用过程中产生的,其发生额同所提供的服务量有着直接的联系,因而这一部分费用就应按实际提供的服务量的比例进行分配。
5、为各生产部门制定分部门的制造费用预计分配率。(讲解教材例题)
         第三节  分批成本计算例解
解释教材的例题(按照将教材与现行会计制度结合起来进行讲解)
(一)购进材料20500元,款项未付。
日记账分录:材料 20500
应付账款 20500
因为没有发生制造成本所以不需要登记分批成本单。
(二)全月职工工资经确定为15325元。
日记账分录:工资费用(工薪) 15325(相当于是一个集合分配账户)
应付工资(应付工薪) 15325
因为没有发生生产成本所以不需要登记分批成本单。
(三)全月制造费用发生额:
(1)支付动力费账单2300元;
(2)预付保险费摊销1450元;
(3)应付工厂房租租金12000元;
(4)应计机器设备折旧5000元;
日记账分录:制造费用 20750
现金(银行存款) 2300
待摊费用(预付保险费) 1450
其他应付款(应付租金) 12000
累计折旧 5000
因为没有发生生产成本所以不需要登记分批成本单。
(四)领用材料14100元,其中用于分批成本单501号8000元,502号6000元;生产上一般消耗(不能直接确定应计入哪一号成本单)100元
日记账分录:生产成本(在产品) 14000
制造费用 100
材料 14100
因为已经发生生产成本,所以需要根据生产成本登记分批成本单。
(五)根据工时记录进行分类汇总,经确定:分批成本单501号耗用工时1500小时,人工成本7500元;502号耗用工时1400小时,人工成本7000元;应计制造费用的工时为165小时,人工成本为825元。
日记账分录:生产成本(在产品) 14500
制造费用 825
工资费用(工薪) 15325(集合分配账户的分配)
因为已经发生生产成本,所以需要根据生产成本登记分批成本单。
(六)按照预计制造费用分配率进行制造费用分配(假设选择人工成本作为分配标准,预计制造费用分配率为1.5元/小时)
日记账分录:生产成本(在产品) 21750
制造费用 21750
因为已经发生生产成本,所以需要根据分批成本单上已经汇集的人工成本乘以预计制造费用分配率,分别确定各成本单应分摊的制造费用。(7500+7000)*1.5=21750元
(七)属于501号成本单的这一批产品完工入库。
日记账分录:产成品 26750
生产成本(在产品) 26750
因为已经完工入库,所以需要将501号分批成本单由在产品“卷”抽出,归入产品成品“卷”。8000+7500+11250=26750元
(八)属于501号成本单的这一批产品已经发运给客户,售价为55000元。
日记账分录:应收账款 55000
产品销售收入(销售) 55000
产品销售成本 26750
产成品 26750
注意:重在掌握生产成本如何计算,分录一般不会作为考核内容。
第四节  分步成本计算例解
一、基本程序
分步成本计算是以每一个相对独立的加工阶段作为一个“成本中心”,用来汇集和计算这一阶段加工完成的半成品成本;半成品转移于次一阶段继续加工时,半成品成本也随之转移,如此逐步积累,到最后一个阶段,就可根据其生产和成本记录,求出最终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由于各个加工阶段,往往存在一定数量的期初、期末在产品,它们的完成程度各不相同,为了正确计算各个加工阶段半产品成本和最后阶段的产成品成本,对各个阶段的在产品要分别按照它们的完成程度折合为“约当单位”,以便根据其确定各阶段本期完成的“约当产量”。各个加工阶段已经汇集的成本。以“约当产量”为基础,在本期完工部分和期末在产品部分之间进行分配,才能得到比较正确的结果。
二、约当单位
自考名师王学军推荐应掌握的名词解释分步成本计算、约当产量
利用约当产量法进行计算
A:平均成本法:

B:先进先出法:

三、生产损耗和毁损对成本的影响
第五节 联产品与副产品成本计算
一、概述
1、在生产的一定环节同时生产出多种不同的产品,这些产品如果经济价值都相当大,在企业生产经营中具有基本相同的重要性,就把它们称之为联产品;比如炼油厂,通常是投入原油后,经过某个加工过程,可以生产出汽油、轻柴油、重柴油和气体四种联产品。
2、如果联产品中有的产品相对说来价值很小,对比其他产品处于无足轻重的地位,则把它称之为副产品。(自考名师王学军推荐应掌握的名词解释:联产品、副产品)副产品的产量往往取决于主产品的产量,随着主产品产量的变化而变化。比如,甘油就是生产肥皂这个主产品的副产品。
3、不同产品在生产的一定环节分离出来,这个环节称为“分离点”。
4、分离点以前发生的成本,称为“联合成本”,是生产中为得到有关产品共同发生的。分离以后的成本是“可分成本”。
二、联产品成本计算(联合成本的分配)
(一)按实物单位分配
这是一种最简便易行的方法,但是所存在的问题也最突出:(1)采用这种分配方法将造成各种产品不同的毛利率。比如说屠宰业里如果按照重量来分配一头食用牛的联合成本,那么牛排、牛蹄、牛油、牛皮等将具有同样的单位成本,这势必造成有些部位的牛肉利润异常的高,而有些部位的牛肉则可能永远亏损。(2)如果联产品分离后,它们的实物单位不同,有的是重量,有的是体积,就会使得分配无法操作。因此按照实物单位分配的方法一般只见于中间产品无法确定市场价值时。
(二)按分离后的售价分配
采用这种方法,先求得联合成本总额,然后除以分离点上所有联产品的销售价值总额,由此可以得到联产品成本和销售价值的百分比,再把联产品中每种产品的销售价值乘以该百分比就可以得到每种联产品可以分配的联合成本。
(三)按最终可实现价值分配
最终可实现价值类似于我们在中级财务会计中曾经学习过的可变现净值,其计算原理可以参考以下的公式:最终可实现价值=最终产品销售价值-产品的加工销售成本
【自考名师王学军推荐例题】教材295页习题二
【自考名师王学军解答提示】
产品 产量(件) 最终产品销售价值 各产品的加工成本 最终可实现价值 占总价值的比例 联合成本的分配
A 500000 115000 30000 85000 85/122 68000
B 10000 10000 6000 4000 4/122 3200
C 5000 4000 0 4000 4/122 3200
D 9000 30000 1000 29000 29/122 23200
合计 524000 159000 37000 122000 1 97600
1、按照最终可实现价值计算分配的联合成本如表。各产品可以取得的净收益=最终可以实现的价值-分配的联合成本
A产品可以取得的净收益=85000-68000=17000元
B产品可以取得的净收益=4000-3200=800元
C产品可以取得的净收益=4000-3200=800元
D产品可以取得的净收益=29000-23200=5800元
合计可以取得的净收益=24400元
2、如果各产品分离后立刻出售,各产品可以取得的净收益=立刻出售的价格-分配的联合成本
A产品可以取得的净收益=75000-68000=7000元
B产品可以取得的净收益=5000-3200=1800元
C产品可以取得的净收益=4000-3200=800元
D产品可以取得的净收益=27000-23200=3800元
合计可以取得的净收益=13400元
显然低于进一步加工可以取得的净收益,立刻出售并不合算。
三、副产品成本计算
一般不参与联合成本的分配,而将其可回收价值从联合成本中扣减,然后将扣减后的余额分配于各联产品。
【自考名师王学军推荐例题】教材295页的习题一
【自考名师王学军解答提示】
产品 产量(件) 最终产品单价 单位加工成本 最终可实现单位价值 分配率 联合成本的分配
A 1000 6.20 0.90 5300 (21500-500)/(5300+18700+6000)=21000/30000=0.7 3710
B 2000 3.80 0.80 6000 4200
C 2500 10.00 2.52 18700 13090
D 10000 0.05 ----- 500 0
1、A产品的单位成本=3710/1000+0.90=4.61元
B产品的单位成本=4200/2000+0.80=2.90元
C产品的单位成本=13090/2500+2.52=7.76元
2、如果按照实物单位分配,分配率=(21500-500)/(1000+2000+2500)=21000/5500=3.82元
A产品的单位成本=3.82+0.90=4.72元
B产品的单位成本=3.82+0.80=4.62元
C产品的单位成本=3.82+2.52=6.34元
这种分配方法不合理,比如B产品计算的单位成本4.62明显高于最终单价,出现亏损,就是由于联合成本分配不当造成的。
蓝晨的博客:http://blog.edu-edu.com.cn/?84724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须惜少年时!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07-1-26 15:01:20 |只看该作者
第十章 全面预算
第一节 编制全面预算的意义和作用
全面预算是企业经营决策所定目标的数量表现,也称为总预算。主要包括销售预算、生产预算、成本预算和现金收支预算等各个方面,长期投资决策所拟定的现金流动,也包括在各有关年度的现金收支预算中,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全面预算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作用:
一、全面预算的编制,就是把整个企业和多个职能部门在计划期间的工作分别定出目标,并详细说明要达到各目标所拟采取的措施。这将有助于企业全体职工明确今后的奋斗目标和任务。
二、全面预算是控制企业日常经济活动的主要依据。
三、全面预算也是评价企业生产经营多个方面工作成果的基本尺度。
四、全面预算对职工有激励作用。
对规模较大的企业来说,一般要设置一个常设的预算委员会,组织、领导并考核整个预算的编制及其执行。
第二节 全面预算的编制程序
全面预算实际上是一整套预计的财务报表和有关的附表。它主要是用来规划计划期间的经济活动及其结果。全面预算的基本内容包括:1、销售预算;2、生产预算;3、直接材料预算;4、直接人工预算;5、制造费用预算;6、期末产成品存货预算;7、销售与管理费预算;8、现金预算;9、预计损益表;10、预计的资产负债表。
一、销售预算:
1、遵循“以销定产”原则,销售预算是全面预算的基础和关键。
2、列示内容:预计销售数量和销售收入(正表内容);预计的现金收入的计算(附表内容)。
3、关于教材236页销售预算表的数据来源分析:
预计销售量(件)为根据市场及有关资料预测数据,可以根据我们在销售预测时所讲述的方法进行预测;单位售价为根据市场及有关资料预测数据;
销售收入=预计销售量(件)×单位售价
期初应收账款对应的9500指的是上年应收账款在第一季度收到现金9500元
第一季度销售金额64000,其中在第一季度收到现金64000×70%=44800元,其余的28%在第二季度收到现金=64000×28%=17920元,还有的2%(64000×2%=1280元)假定为无法收到的坏账。其他季度的数据类推。
【自考名师王学军推荐例题】:教材254页习题一,题目地第2行将单价误印刷为单位。请稍微修改一下。(在自学考试教材甚至在正式的自学考试试卷中出现个别印刷错误是完全正常的)
【自考名师王学军解答提示】:
1、因为该企业上年度11月的销售货款在当月可以收回60%,在上年度12月可以收回30%,所以在本年度1月月初的应收账款中,属于上年度11月销售的应收账款,只占上年度11月销售额的10%。
该企业上年度11月的销售额=来自11月的应收账款/10%=4000/10%=40000元
因为该企业上年度12月的销售货款在当月可以收回60%,所以在本年度1月月初的应收账款中,属于上年度11月销售的应收账款,只占上年度12月销售额的30%+10%=40%。
该企业上年度12月的销售额=来自12月的应收账款/40%=18000/40%=45000元
2、编制预算
第1季度销售预算
1月份 2月份 3月份 合计
预计销售量(件) 2000 3000 3600 8600
单价 50 50 50 50
销售收入 100000 150000 180000 430000
预计现金收入分析表
期初应收账款(22000) 4000①13500② 4500③ 22000
1月份销售额(100000) 60000 30000 10000 100000
2月份销售额(150000) 90000 45000 135000
3月份销售额(180000) 108000 108000
现金收入合计 77500 124500 163000 365000
①来自上年度11月的销售在本年1月收回最后的10%,题目中作为已知条件已经给出。
②来自上年度12月的销售在本年1月收回30%,45000*30%=13500元。
③来自上年度12月的销售在本年2月收回最后10%,45000*10%=4500元。
二、生产预算:
1、是根据销售预算进行编制的。难点是生产预算中期末存货的预计。
2、公式:预计生产量=(预计销售量+预计期末存货)-预计期初存货
3、教材237页生产预算表的数据来源分析:
第一、预计销售量来自236页的销售预算;
第二、预计期末、期初存货量两行的合计数分别是最后一期的数值和第一期的数值,千万不要各季度加和。
【自考名师王学军推荐例题】:实际就是教材254页习题二
江苏省淮安市清江电机厂股份有限公司根据销售预测,对某产品2005年度四个季度的销售量作出如下预计:
项目 一季度 二季度 三季度 四季度 合计
预计销售量 1000件 1500件 2000件 1500件 6000件
假设每个季度末预计的产成品存货占下个季度销售量的10%,年末预计的产成品存货盘存数为110件。各季度预计的期初存货即为上个季度末预计的期末存货。上年度第四季度的期末存货为100件。要求:根据以上资料,编制该公司2005年度的生产预算。
【自考名师王学军解答提示】:
生产预算(2005年度) 单位:件
第一季度 第二季度 第三季度 第四季度 合计
预计销售量 1000 1500 2000 1500 6000
加:预计期末存货 150 200 150 110 110
合计 1150 1700 2150 1610 6110
减:预计期初存货 100 150 200 150 100
预计生产量 1050 1550 1950 1460 6010
三、直接材料预算:
1、是以生产预算为基础。
2、公式:预计采购量=(生产上预计需用量+预计期末存货)-预计期初存货
3、为便于编制现金预算,在直接材料预算中,通常还包括材料方面预期的现金支出的计算,包括上期采购的材料将于本期支付的现金和本期采购的材料应由本期支付的现金。
【自考名师王学军推荐例题】:教材254页习题三
【自考名师王学军解答提示】:
直接材料预算(1991年度) 数量单位:公斤 金额单位:元
第一季度 第二季度 第三季度 第四季度 合计
预计生产量(来自生产预算) 1050 1550 1950 1460 6010
单位产品材料用量 2 2 2 2 2
生产需用量 2100 3100 3900 2920 12020
加:预计期末材料存货 620 780 584 460 460
合计 2720 3880 4484 3380 12480
减:预计期初材料存货 420 620 780 584 420
预计材料采购量 2300 3260 3704 2796 12060
单价 5 5 5 5 5
预计材料采购成本 11500 16300 18520 13980 60300
预期的现金支出
期初应付账款 0
第一季度购料金额11500 5750 5750 11500
第二季度购料金额16300 8150 8150 16300
第三季度购料金额18520 9260 9260 18520
第四季度购料金额13980 6990 6990
合计 5750 13900 17410 16250 53310
四、直接人工预算:
是以生产预算为基础进行编制的。它列示了预计需用的直接人工工时和直接人工成本.将各期的预计产量,乘以单位产品所需要的直接人工工时,就可以得到各期的直接人工小时预算.再乘以每个小时直接人工成本,就是直接人工成本预算.
五、制造费用预算:
1、把制造费用按其性态划分为变动性制造费用和固定性制造费用两部分。采用变动成本法时,只需要将变动性制造费用计入产品生产成本,将固定性制造费用直接列入损益表。
2、变动制造费用预算编制也是以生产预算为基础。
六、期末存货预算
七、销售与管理费用预算:
要按成本性态分为变动费用与固定费用。
八、现金预算:
现金预算主要反映计划期间预计的现金收支的详细情况。可以供管理当局筹措及控制现金。一般来说,一份现金预算应该包括以下四个组成部分:
1、现金收入:现金收入部分包括期初的现金余额和预算期的现金收入。产品销售收入是取得现金收入最主要的来源。
2、现金支出:现金支出部分包括预算期预计的各项现金支出,包括材料、工资、费用方面预计的支出以及上交所得税、支付股利和资本支出预算中属于计划期内的现金支出。
3、现金多余或不足:现金多余或不足部分列示现金收入合计与现金支出合计之间的差额,差额为正数,说明收大于支,现金有多余,可以用来归还借款或者进行短期证券投资。差额为负数,说明支大于收,现金不足,可以向银行借款或者出售以前购买的短期证券投资。
4、资金的筹集和运用:资金的筹集和运用部分提供预算期内预计向银行借款和偿还以及有关利息支出的详细资料。
预计损益表
反映计划期内预计的销售收入、销售成本和销售利润(亏损)。
预计资产负债表
1、反映计划期的期末。2、它是以前期期末的资产负债表为基础。
第三节 编制预算的几种方法(理解概念)
一、弹性预算自考名师推荐应掌握本名词解释
弹性预算是指企业在编制费用预算是,按照预算期内可预见的多种生产经营管理活动水平分别确定相应的数据,使编制的预算随着生产经营管理的变动而变动,由于这种预算本身具有弹性,故称为弹性预算或可变预算。
(一)特点:
1、能适应不同经营活动情况的变化,随着业务量的大小而调整,具有一定的伸缩性。
2、使预算执行情况的评价与考核建立在更加客观而可比的基础上。
(二)编制步骤:
1、选择或者确定经营活动水平的计量标准。比如,产量单位、直接人工小时、机器小时。
2、确定不同情况下经营活动水平的范围,一般为正常生产能力的70%-110%。其间隔一般为5%-10%。
3、根据成本和产量之间的关系,分别计算变动成本、固定成本和半变动成本及其多个具体项目在不同经营活动水平范围内的计划成本。
4、通过一定的表格形式加以汇总编制弹性预算。
(三)弹性预算编制的具体应用-------制造费用弹性预算或者利润弹性预算
【自考名师王学军推荐例题】:弹性预算主要用于 ( )。
A.边际利润  B.直接人工预算
C.制造费用  D.直接材料预算
【自考名师王学军解答提示】:正确答案:A,C。直接材料预算、直接人工预算用标准成本控制,不必编制弹性预算。弹性预算主要用于各种间接费用预算,有些企业也用于利润预算。
应用一、编制制造费用弹性预算
【自考名师王学军推荐例题】:江苏省淮安市清江电机厂股份有限公司制造费用的明细表如下表所表示:
成本项目 具体情况
1、物料费 每工时负担0.5元
2、间接人工 基本工资为5000元;另加每工时的津贴1.00元
3、折旧费 10000元
4、维护费 当生产工时在2000-4000工时范围内,基数为3000元;另加每工时负担0.80元。
5、水电费 基数为1000元;另加每个工时应负担0.30元
要求:为该公司在生产处于2000-4000工时的相关范围内,编制一套能够适应多种业务量(间隔1000工时)的制造费用弹性预算。
【自考名师王学军解答提示】:
费用项目 业务量(生产工时在2000-4000工时范围内)
2000 3000 4000
固定费用: 折旧费 1000 1000 1000
变动费用:
物料费 1000 1500 2000
半变动费用:
间接人工 7000(5000+2000*1) 8000(5000+3000*1) 9000(5000+4000*1)
维护费 4600(3000+2000*0.8) 5400(3000+3000*0.8) 6200(3000+4000*0.8)
水电费 1600(1000+2000*0.3) 1900(1000+3000*0.3) 2200(1000+4000*0.3)
小计 13200 15300 17400
合计 15200 17800 20400
应用二、编制利润弹性预算
教材247页表10-13所示
二、概率预算
1.概率预算是指构成预算的各个变量在预算期也可能是不确定的,对其估计在定范围内变动有关数值可能出现的概率,然后按照各种概率进行加权平均计算,确定有关指标在预算期内的期望值。
2.概率预算属于不确定预算,但是弹性预算是属于确定预算.
3.概率预算的编制过程体现了数学期望的求解过程.(如教材248的例题)
三、零基预算(自考名师推荐应掌握本名词解释)
(一)定义
零基预算是以零为基础的编制计划和预算的方法。是被西方国家广泛采用作为间接费用的一种有效方法。原理是推翻以前一些历史资料,从新开始。
(二)步骤
1、根据本企业计划期的目标和任务,要求列出在计划期内需要发生哪些费用项目,并说明费用开支的目的性,以及需要开支的具体数额。
2、将每项费用项目的所得与所费进行对比,权衡利害得失,并且区分轻重缓急,然后按照先后顺序排序,分成等级。一般以必不可少的业务及其发生的费用为第一层次,优先保证;然后依据业务内容和费用大小,依次列为第二层次、第三层次等,作为决策的依据。
3、按照上一步骤所确定的层次和顺序,结合可动用的资金来源,分配资金,落实预算。
(三)特点
编制工作量繁重,但是由于没有过去框框的限制,不受现行预算的束缚,能充分发挥各级管理人员的创造性,而且能大大节约费用。
四、滚动预算(连续预算或永续预算)自考名师推荐应掌握本名词解释
滚动预算是在预算的执行过程中自动延伸,使预算期永远保持在一年。每过一个季度或月份,立即在期末增列一个季度(或月份)的预算。一般采用长、短安排的方法进行。其缺点是工作量较大;优点是有利于管理人员对预算资料作经常性分析研究,并能根据当前预算的执行情况,及时调整或修正,可以使预算更加切合实际。
※※※※※同步练习题与解答
一、江苏省淮安市清江家具厂股份有限公司公司生产和销售A、B、C三种型号的家具,过去四年的销售记录如表所示:
项目 销售量 1 2 3 4
型号A 400 450 500 550
型号B 500 520 540 560
型号C 200 190 170 140
假定第五年的销售量变动趋势与前四年一致。存货预测资料为:
型号 A B C
第五年年初 50 100 60
第五年年末 100 100 20
要求:进行第五年的销售和生产预测。
【自考名师王学军解答提示】
型号 销售数量 年末存货 年初存货 预计生产量
1 2 3 4 5=2+3-4
A 600 100 50 650
B 580 100 100 580
C 100 20 60 60
二、假设A公司只生产一种产品,销售单价为200元,预算年度内四个季度的销售量经测算分别为250件、300件、400件和350件。根据以往经验,销货款在当季可收到60%,下一季度收到其余的40%。预计预算年度第一季度可收回上年第四季度的应收账款20000元。要求:计算本年各季度的现金收入。
【自考名师王学军解答提示】
列表如下:
第一季度 第二季度 第三季度 第四季度 合 计
销售单价(元) 200 200 200 200 -
销量(件) 250 300 400 350 1300
销售收入(元) 50000 60000 80000 70000 260000
现金收入:
上年第四季度 20000 20000
第一季度 30000 20000 50000
第二季度 36000 24000 60000
第三季度 48000 32000 80000
第四季度 42000 42000
合 计 50000 56000 72000 74000 252000
蓝晨的博客:http://blog.edu-edu.com.cn/?84724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须惜少年时!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07-1-26 15:00:53 |只看该作者
5、有AB两种部件:自制A或外购B,自制B或外购A;
分析教材155页的例题四:
自制零件A同时外购零件B的成本为:12*5000+10*4000=100000元;
自制零件B同时外购零件A的成本为:20*5000+7*4000=128000元;
显然自制零件B同时外购零件A的成本为高,自制零件A同时外购零件B的成本为低,选择低者,应该自制零件A同时外购零件B。
自考名师王学军推荐例题:某厂生产A产品,其中零件下一年需18000个,如外购进价50元/个。如利用车间生产能力进行生产,每个零件的成本合计为52元,其中:直接材料费20元,直接人工费20元,变动制造费用8元,固定制造费用4元,。该车间的设备如不接受自制任务,也不做其他安排。要求:决策下一年企业的零件是自制还是外购?
【自考名师王学军解答提示】
由于该厂有剩余生产能力可以利用,原有固定成本不会因自制而增加,也不会因外购而减少。故自制时固定制造费用属于无关成本。进行差量分析如下:
差量成本:
自制方案:预期成本=(20+20+8)×18000=864000(元)
外购方案:预期成本 =50×18000=900000(元)
自制差量收益 36000 元
七、半成品立即出售或继续加工的决策分析
为了在这两种方案中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就必须计算分析进一步加工后预期所增加的收入是否超过进一步加工时所追加的成本,若前者大于后者,则以进一步加工的方案较优;反之,若前者小于后,则以出售半成品为宜。
自考名师王学军推荐例题:教材第191页习题七
【自考名师王学军解答提示】
深加工与直接出售的差别收入=(8-6.50)×100000=150000元
深加工与直接出售的差别成本=(0.65+0.25+0.10)×100000+15000+10000=125000元
深加工与直接出售的差别收益=150000元-125000=25000元
所以应该选择进一步加工。
八、联产品是否进一步加工的决策分析:(计算原理同七)
联产品是指利用同一种原材料,在同一生产过程中生产出两种或两种以上性质或用途不同的主要产品。(如汽油,煤油,柴油均是炼油厂的联产品)
采用差量分析法,弄清楚进一步加工后增加的收入是否超过了预期的可分成本,如果前者大于后者,则应该进一步加工;如果前者小于后者,则应该分离后立即出售。
九、产品最优组合的决策分析
通过线性规划计算出最佳组合。首先确定目标函数与约束条件,并用代数式表示。其次结合图解法进行求解。
第二节 产品定价决策
一、产品定价的方法
(一)完全成本订价法
完全成本订价法是指按照产品的完全成本,加上一定百分比的销售利润,作为订价产品销售价格的依据。
公式:产品单价=产品预计单位完全成本×(1+利润加成的%)
这里的“利润加成的%”实际上是一个成本利润率、成本加成率。
教材163页最下面例题的思路是:产品单价=产品预计单位完全成本×(1+利润加成的%)=(单位变动成本+固定成本总额/生产量)×(1+利润加成的%)=(10+8+7+75000/10000)×(1+10%)=35.75元
(二)变动成本订价法
变动成本订价法是指按照产品的变动成本加上一定数额的贡献毛益,作为制订产品销售价格的依据。(2000上全单16涉及)
公式:
单价=单位变动成本/(1-贡献毛益率)=单位变动成本/补偿率
  =单位变动成本/变动成本率    =单位变动成本+贡献毛益
二、产品最优售价的决策分析:
边际收入是指价格下降后增加的销售量所增加的收入。边际成本是指价格下降后增加销售量所增加的成本。贡献毛益净增额是指边际收入减去边际成本后的差额。产品单位下降的最大限度是边际收入等于边际成本的地方。即产品的最佳价格应该是最接近于贡献毛益增加额等于零的地方。
三、降价的决策分析
公式:
提示:这些公式的意义不大,千万不要去死记硬背,考试时只要根据本量利分析的基本思路,列出损益方程,求解未知数就完全可以了.
库存决策
一、库存决策的意义
存货特点:1、存货是企业生产的一项潜在因素,要占用一定的资金,存货是一种暂时被“冻结”的资金。2、存货又是保证企业生产正常进行的一项不可缺少的物资储备。
二、同库存决策有关的几个基本概念:
平均库存量是指一个企业库存量的平均数。平均库存量=(最高库存量+最低库存量)/2=(订货量+0)/2=订货量/2=Q/2
采购成本是指物资本身的成本。它随订货数量大小而增减,与订购次数多少没有关系。采购成本包括运费
订货成本是指为获得存货所发生的成本,包括与订货有关的各种费用(差旅费、到货验收、进仓、货款支付手续费)。订货成本对生产企业来说,就是一种生产准备成本.订货成本或者生产准备成本与订购次数或者生产批次存在直接联系,它随着订购次数或生产批次多少而增加或者减少.(一般理解为正比关系,单次订货成本是一个常数K),但是它与每次订货数量的多少没有多大关系.
存贮(存储)成本是指物资存放在仓库经过一定时间后所发生的全部成本。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它随着订货数量多少而增加或者减少.(一般理解为正比关系,单件储存成本是一个常数KC),但是它与订购次数或生产批次的多少没有多大关系.
缺货损失是指由于存贮不足,不能及时满足顾客或生产上需要而引起的缺货损失费用。比如:缺货引起的停工损失、延期交货而支付的罚金、信誉损失、失去销售机会的机会成本。
存货成本(存货总成本)是指存货上所耗费的总成本.主要包括采购成本、订货成本、存储成本、缺货成本。TC
安全存量(安全储备量)是指为了因生产量增加或提前领料,使当月耗用量超计划或因故延迟交货等特殊原因,必须保持一定数量的保险储备量。安全存量的基本公式:安全存量=(预计每日最大耗用量-预计平均每日正常耗用量)X提前天数
三、库存决策方法:
(一)确定经济订货量(最佳采购批量)
经济订货量是指以最小的订货成本与存储成本避免缺货损失,寻找最经济的批量。注意:在研究经济订货量时本教材只考虑订货成本与存储成本。
1、列表法(逐次测试法):估计几个订货量进行比较计算,选出成本合计数最低者。
订货次数=材料需要量/每次订货量=D/Q
平均库存=Q/2
全年订货成本=单次订货成本*订货次数=K* D/Q
全年平均库存总成本=全年平均单件库存成本*平均库存量=KC*Q/2
全年总成本TC=全年订货成本+全年平均库存总成本之和= K* D/Q +KC*Q/2
自考名师王学军推荐例题:教材第192页习题八(逐次测试法)。考虑到逐次测试法的局限性,我们将题目中材料的年需要量修改为30000件,单位储存成本修改为0.60元。。
每次订货量(Q) 需要测试的订货次数D/Q 平均库存量(Q/2) 储存成本(KC*Q/2) 订货成本(K* D/Q) 成本合计(K* D/Q +KC*Q/2)
500 30000/500=60 500/2=250 0.60*250=150 10*60=600 750
600 30000/600=50 600/2=300 0.60*300=180 10*50=500 680
1000 30000/1000=30 1000/2=500 0.60*500=300 10*30=300 600
2000 30000/2000=15 2000/2=1000 0.60*1000=600 10*15=150 750
3000 30000/3000=10 3000/2=1500 0.60*1500=900 10*10=100 1000
5000 30000/5000=6 5000/2=2500 0.60*2500=1500 10*6=60 1560
6000 30000/6000=5 6000/2=3000 0.60*3000=1800 10*5=50 1850
显然,每次订货1000件,存货总成本最低,则为最佳采购批量(经济订货批量)。但是应该指出,逐次测试法属于数学中的不完全归纳法,其科学性有待进一步证明。如果按照原来的题目,最佳采购批量是274件,显然从逻辑上来说,运用逐次测试法很难得出结论。书的作者即命题人没有考虑周全。
2、图解法:优点是直观,缺点是更加难以计算。
3、数学模型法(注意公式):讲解教材174页的公式推倒过程以及最佳经济批量、存货总成本的有关公式。不要去死记公式,公式太多了。理解:经济订货量是订货成本与存储成本相等时订货批量。即能推出教材上公式。(常见考点)
接上例:如果采用数学模型法:
经济订货批量=[2*10*30000/0.6]1/2=1000件
(二)确定经济订货点
经济订货点是指能使企业确定最适宜的订货时间,即所谓的最佳订货点,它通常受到经济订货量、正常消耗量、提前期、安全储备量等因素影响。
正常消耗量是指产品在正常生产过程中预计的每天或每周材料的正常消耗量。
提前期是指从提出订货到收到订货的时间间隔。(交货时间)。
安全储备量=(预计每天最大耗用量—平均每天正常耗用量)×提前期
订货点=(提前期×平均日耗量)+安全储量
或者订货点=提前期×预计每天最大耗用量
自考名师王学军推荐例题:江苏省淮安市清江电机厂股份有限公司只生产一种产品,每生产一件该产品需A零件12个,假定公司每年生产品15万件产品,A零件的每次订货费用为1000元,每个零件的年储存保管费用为1元.(1)确定A零件最佳采购批量;(2)该公司的存货总成本是多少(不包括买价)?(3)每年订货多少次最经济合理?(4)如果预计每天最大耗用量为6000件,从提出订货到收到订货的时间间隔为10天,那么安全储备量以及订货点是多少?(每年按照360天进行计算)
【自考名师王学军解答提示】
(1)A零件最佳采购批量= =60000件
(2)该公司的存货总成本=全年订货成本+全年平均库存总成本之和= K* D/Q +KC*Q/2=12×150000/60000×1000+60000×1/2=60000元
(3)订货批次=材料需要量/每次订货量=D/Q=12×150000/60000=30次
(4)安全储备量=(预计每天最大耗用量—平均每天正常耗用量)×提前期=(6000—12×150000/360)×10=(6000-5000)×10=10000件
订货点=(提前期×平均日耗量)+安全储量=(10×5000)+10000=60000件
或者订货点=提前期×预计每天最大耗用量=10×60000=60000件
四、最优生产批量的决策分析
生产准备成本是指一批产品投产前需花费的准备成本。如调整机器设备,准备工卡模具等项工作而发生的成本。它不以每批产量的多少为转移。单次生产准备成本是一个常数(K),生产准备成本与生产次数成正比。储存成本是指单位产品存储一个单位期间的储存成本。例如仓储及其设备维修费、折旧费、保险费等。这类成本是变动的,以每批数量的多少为转移。单件储存成本是一个常数(KC)。因为在成批生产的企业,全年产品投产的总量一般是不变的,每批产量越大,全年投产的批次就越少;反之,批次越多。上述的生产准备成本与批量无关,但与批次成正比;如果投产的批次越少,生产准备成本就会减少。但减少批次,必须要增大批量,从而会使全年储存成本增加。可见,生产准备成本与储存成本是相互消长的,所以生产准备成本与储存成本之和达到最小的生产批量,即为最优生产批量。
按照教材中的公式,你可以这样理解:(P-d)/p是一个库存量折扣率,所以在上述的经济批量公式中的分母库存成本乘以该折扣率,就可以了,你去推推看,如何,又少记了一个公式了。当然,你要在理解之后才能如此喽。
自考名师王学军推荐例题:教材第192页习题九(最优批量决策)
【自考名师王学军解答提示】
经济定货量=1000件
总成本=300元
一次投产的最优批量=2000件
总成本=150元
自考名师王学军推荐例题:教材193页习题十
【自考名师王学军解答提示】
一次投产的最优批量=816件
总成本=61.24元
五、A、B、C库存分类管理方法
定义:所谓ABC库存分类管理方法又称为重点管理法。它把库存物资按某种物资占库存物资总数量的百分比和该种物资金额占库存物资总金额的百分比的大小为标准,划分为ABC三类。实行分类管理与控制。
A类 品种数量少占用资金多 进行重点控制
B类 品种数量较多,比较值钱 永续盘存,不如A类严格
C类 零碎、种类很多,但不值钱 采用简单方法“双箱法”
注意:教材181页的例题中,4号和2号存货为A类存货;5、1、7号存货为B类存货;6、8、3号存货为C类存货。我在面授班讲课时,经常遇见学员询问:为什么教材中金额比例为5%的7号存货作为B类,而金额比例为4%的6号存货却作为C类存货?我的回答是:教材给我们B类存货的金额百分比范围是15-20%,如果在B类存货中包括6号存货,其金额比例就会达到23%,超出比例范围,就会增加管理成本,降低管理效率。不过,教材中所给的比例只是一个相对的参考值,在具体管理工作中一般认为三类存货保持大概7/2/1就可以。6号存货如果确实属于“一般重要”,而不是“不重要”,完全可以作为B类存货。
请注意修改以下教材错误:教材181页表8-20最后一行,C类存货的领用总数量应该是3000+18000+15000=36000件,领用总金额=7500+4500+750=12750元,教材将这两个数字印刷错位了.
第四节 生产设备最优利用的决策
一般可通过计算分析不同类型设备之间产品加工批量的成本平衡点,然后根据所要加工的产品的批量大小,选择用何种设备加工较为合适。
基本原理:
A设备加工总成本y=a+bx
B设备加工总成本y=a+bx
然后设两者成本相等,求出成本平衡点,然后根据所要加工的产品的批量大小,选择用何种设备。类似的计算前面题型已有多次了,请广大学员一定注意搞清楚。
我在讲授教材185页图表时候采用了图表中三个交点的近似数值:10、30、60,这主要是为了讲课的方便。
一个来自生活中的管理会计问题:你们当时在购买神州行手机卡(不要月租)和全球通手机卡(要月租)决策时,你的依据是什么呀?比如在北京神州行手机卡的收费标准是0.60元/分钟,全球通卡的收费标准是0.40元/分钟和月租费50元/月,我们建立两个方程,以通话时间为X分钟,月通话费为Y元:
Y=0.60X
Y=0.40X+50
联立方程求解: X =250分钟,Y=150元
如果你每月通话时间在250分钟以内,应该购买神州行手机卡;如果你每月通话时间在250分钟以上,应该购买全球通手机卡。报纸上说如果你每月通话费在150元以内,应该购买神州行手机卡;如果你每月通话费在150元以上,应该购买全球通手机卡。也是这个道理。
蓝晨的博客:http://blog.edu-edu.com.cn/?84724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须惜少年时!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07-1-26 15:00:16 |只看该作者
第八章  短期经营决策
  短期决策是指企业为了有效地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合理利用经济资源,以期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而进行的决策,一般只涉及一年以内有关的经济活动,不涉及新的固定资产投资。包括:生产决策、销售决策、定价决策、存货库存决策、生产设备最优利用的决策等。(2003上全多选30涉及)
   产品生产的决策分析
一、生产何种产品的决策分析(找利润较大的一种)
1、要求企业必须根据现在的经济资源条件,在这两种产品间作出正确的选择。(互斥方案)
2、其选择的标准是看生产哪种产品在经济上最为合算,能为企业提供较多的利润或者是贡献毛益。
关于教材144页例题的简便思考策略:
我们按照“单位贡献毛益=单位售价-单位变动生产成本-单位变动销售管理费用”这个公式为基础进行讨论,在这个例题中制造成本中的固定成本和销售与行政管理费中的固定成本完全相同,可以作为无关成本不予考虑。
那么:
甲产品的贡献毛益=(20-16-2)*90000=2*90000=180000元
乙产品的贡献毛益=(30-20-2)*30000=8*30000=240000元
由于甲产品的贡献毛益比乙产品的贡献毛益小了60000元,其实就相当于教材中甲产品的净收益比乙产品的净收益少了60000元,所以应该选择生产乙产品。
自考名师王学军推荐例题:教材188页习题一(生产何种产品的决策)
【自考名师王学军解答提示】
由于生产能力已经限定了,首先应该根据其生产能力推断如果单独生产A产品或者B产品最大的产销量。如果将现有生产能力全部用于生产A产品,则其最大产销量为:10000/(1/3)=30000件,贡献毛益=(20-16)×30000=120000元。如果将现有生产能力全部用于生产B产品,则其最大产销量为:10000/1=10000件,贡献毛益=(30-21)×10000=90000元。显然,A产品的贡献毛益要大于B产品的贡献毛益,应该选择A产品进行生产。
二、产品增产的决策分析(选单位小时中贡献毛益最大者)
必须以每一机器工作小时用于生产不同种类的产品所能提供的贡献毛益的多少作为选择最优方案的依据。
首先,我们分析教材145页的例题:
分析思路一:根据教材145页表格中单位固定成本分别为5、2、1一行,而且根据已知条件固定成本按照机器小时分摊,分配率为1元/小时,可以求出三种产品的单位产品生产工时也分别为5、2、1小时,由于产量都是2000件,所以已经利用的总机器小时为2000×(5+2+1)=16000小时,剩余生产能力为2000机器小时。如果将剩余生产能力全部用于生产甲产品,可以增加甲产品的产量为2000/5=400件,又由于甲产品的单位贡献毛益为10,可以实现的贡献毛益为10×400=4000元;如果将剩余生产能力全部用于生产乙产品,可以增加乙产品的产量为2000/2=1000件,又由于乙产品的单位贡献毛益为6,可以实现的贡献毛益为6×1000=6000元;如果将剩余生产能力全部用于生产丙产品,可以增加丙产品的产量为2000/1=2000件,又由于丙产品的单位贡献毛益为5,可以实现的贡献毛益为5×2000=10000元;可以看出,如果将剩余生产能力全部用于生产丙产品,可以实现的贡献毛益最大。在销售没有问题的情况下,应该增加生产丙产品。
分析思路二:(单位生产能力贡献毛益比较法/单位工时贡献毛益比较法),就是教材中的思路。见教材146页。
自考名师王学军推荐例题:江苏省淮安市清江电机厂股份有限公司尚有一定闲置设备台时,拟用于开发一种新产品,现有A、B两个品种可供选择。A品种的单价为100元/件,单位变动成本为60元/件,单位产品台时消耗定额为2小时/件,此外,还需消耗甲材料,其单耗定额为5千克/件;B品种的单价为120元/个,单位变动成本为40元/个,单位产品台时消耗定额为8小时/个,甲材料的单耗定额为2千克/个。假定甲材料的供应不成问题。要求:作出开发那种品种的决策,并说明理由。
【自考名师王学军解答提示】
开发A品种时可获得的单位工时贡献毛益=(100-60)/2=20元/小时,开发B品种时可获得的单位工时贡献毛益=(120-40)/8=10元/小时,因为20>10,所以开发A品种比开发B品种更有利。决策结论:应当开发A品种。
三、停产何种产品的决策分析(亏损产品是否停产的决策分析)
1、亏损产品的“亏损”一词是针对完全成本法而言的,它不仅考虑了变动成本,而且考虑了产品负担的固定成本,所以是亏损的。
2、只需弄清亏损产品是否能提供贡献毛益。若贡献毛益为正数,说明该项亏损产品不应停产。
教材147页的例题看起来比较长,它主要通过列表的方式比较了停产前和停产后的净收益情况,解释了亏损产品为什么不一定停产的内在机制。但实际考试时如果考核类似的计算决策题目,只需要计算亏损产品的贡献毛益就可以了。
自考名师王学军推荐例题:教材第188页习题二(亏损产品是否停产的决策)
【自考名师王学军解答提示】
由于生产产品C的贡献毛益=150000-105000-15000=30000元>0。
所以该产品不应该停产。
如果你学习教材中的做法求出停产以后的净收益也可以。思路如下:如果停产C产品,那么原来由产品C分摊的那部分固定成本,就会转为由其他产品分摊,但是固定成本总额保持不变,具体指标如下表显示:
项目 合计
销售收入 1050000
销售成本
  变动成本 630000
  固定成本 240000
  销售成本合计 870000
销售毛利 180000
销售费用
  变动费用 70000
  固定费用 60000
销售费用合计 130000
净收益 50000
停产以后,企业的净收益减少为50000元,所以不能停产C产品,原因就是C产品能够提供贡献毛益,可以弥补一部分固定成本。
四、亏损产品转产的决策分析
说明转产是核算的两个条件:
1、只要转产的新产品是利用亏损产品停产后腾出来的生产能力,不需占用其他产品的生产能力;(固定成本是无关成本)
2、同时新产品提供的贡献毛益大于亏损产品的贡献毛益。
五、接受追加订货的决策分析
当企业利用现有剩余生产能力来接受追加订货时,只要对方出价略高于产品的单位变动成本,并能补偿专属的固定成本,便可以考虑接受。(1999下全单6、2000下全单4涉及)
自考名师王学军推荐例题:教材190页习题五(是否接受追加订货的决策)
【自考名师王学军解答提示】
运用差量分析法进行决策分析,差别收入=20000×7.50=150000元,差别变动制造成本=20000×(650000-250000)/80000=100000元,不考虑变动销售费用的情况下,差别收入超过差别变动制造成本,同时未超出该厂的剩余生产能力,可以接受订货。
换个思路:由于客户订货20000件,没有超过剩余生产能力,所以无须追加专属固定成本。比较客户的出价和单位变动成本就可以,而且变动成本无须考虑变动销售费用。因为,产品单位变动成本=(650000-250000)/80000=5元,小于客户价格,所以接受订货。
六、零(部)件自制或外购的决策分析(差量分析法)
该类决策是计算类决策题目的热点考核对象。
自制的差别成本在无需增加专用固定设备的情况下,只包括变动成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变动制造费用),不必考虑固定成本。
外购的差别成本一般包括买价、运费、保险费、定货费、验货费等。
几种情况:
1、有一定的生产能力,且只能自制一种产品:比较外购价与自制的差别成本。
自考名师王学军推荐例题:教材190页习题六(零件自制还是外购的决策)
【自考名师王学军解答提示】
方法一:
比较自制差别成本和外购差别成本的大小
自制差别成本:
直接材料(10000×0.9)       9000
直接人工(10000×1.6)      16000
变动制造费用               4600
合计                   29600
外购差别成本:
购价(10000×3)          30000
差异                     400
上述计算项目中,每月的变动制造费用为:
变动制造费用=间接人工+物料+动力=3000+500+1100=4600
计算结果表明:每月的自制差别成本比外购差别成本低400元,故应该选择自制。
方法二:
比较外购单价和自制单位变动成本
制造费用中的三个变动项目,计算其单位人工小时对应的金额:
单位人工小时的间接人工=3000/2000=1.5元
单位人工小时的物料=500/2000=0.25元
单位人工小时的动力=1100/2000=0.55元
合计:单位人工小时的变动制造费用=1.5+0.25+0.55=2.3元
单位产品对应的变动制造费用=2.3×0.2=0.46元
自制产品单位变动成本=2.5+0.46=2.96元
外购单价=3元
显然:自制产品单位变动成本小于外购单价,所以选择自制。
2、如果剩余生产能力还可以用于生产其他产品,应该将生产其他产品丧失的贡献毛益作为选择自制零件的机会成本。(教材152页例题一的后面部分)
3、自制一种产品需要追加固定成本:计算决策临界点产量。
决策临界点产量=追加固定成本/(外购单价-追加前的自制成本)
如果零件需要量大于临界点,应该选择自制零件;如果零件需要量小于临界点,应该选择外购零件。
分析教材152页最下方的例题二:假设外购成本方程:Y=20X;自制成本方程:Y=20000+10X。联立方程:可以求出X=2000,Y=40000,就是教材中所强调的决策临界点,产量为2000件。超过临界点,自制核算;低于临界点,外购核算。(利用方程求解,可以回避记忆决策临界点的公式)
4、由于采购批量的不同产生几种采购价格:采用成本平衡法。
分析教材154页的例题三:假设外购成本方程:Y=1.55X(X<=6000)或者Y=1.30X(X>6000);自制成本方程:Y=3000+X。
联立方程Y=1.55X(X<=6000)以及Y=3000+X,可以求出X=5455,Y=8455。(成本平衡点或者决策临界点)
联立方程Y=1.30X(X>6000)以及Y=3000+X,可以求出X=10000,Y=13000。(成本平衡点或者决策临界点)。
由此得出教材154页的结论。
蓝晨的博客:http://blog.edu-edu.com.cn/?84724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须惜少年时!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07-1-26 14:57:16 |只看该作者
第七章  决策概述
第一节 决策的意义和分类
决策是指人们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借助于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必要的计算、分析和判断,从若干个可供选择的方案中,选择并决定采用一个最优方案。
决策的分类:
按时间长短分类分为长期决策与短期决策
1、长期决策是指为改变或扩大企业的生产能力或服务能力而进行的决策。特点是投资大,执行后难以改变,起长期作用。
2、短期决策是指企业为有效地组织现在的生产经营活动,合理利用经济资源,以期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而进行的决策。特点与上述相反。
按决策的层次分类分为高层决策,中层决策和基层决策。
1、高层决策是指企业的最高阶层领导所作的决策,亦称战略性决策。
2、中层决策是指由企业中级管理人员所作的决策,亦称为战术性决策。
3、基层决策是指企业基层管理人员所作的决策,属于执行性决策。
按决策所依据的环境、条件的状况分类
1、确定型决策是指与决策相关的那些客观条件或自然状态是肯定的、明确的,并且可用具体的数字表示出来,决策者可直接根据完全确定的情况,从中选择最有利的方案。
2、风险型决策是指与决策相关的因素的未来状况不能完全肯定,只能预计大概情况,无论选择哪一种方案都带有一定的风险。
3、非确定型决策是指影响这类决策的因素不仅不能肯定,而且连出现这种可能结果的概率也无法较确切地进行预计。
第二节 决策的程序和方法
一、决策的基本程序
1、提出决策问题,确定决策目标。
2、为了作出最优的方案,必须拟定达到目标的各种可能的行动方案,以便进行比较,从中选择最优的方案。
3、广泛地搜集与决策有关的信息。为了正确进行决策,所搜集的信息必须符合决策所需的质量要求。
4、对与各种可能行动方案的有关资料进行分析、评价与对比。
5、选定最优方案。(关键环节)
6、组织与监督方案的实施。
二、风险型决策常用的方法
1. 常用方法:决策树分析法是指在决策过程中,把各种方案以及可能出现的状态、后果,用树枝状的图形表示出来。
2. 步骤:
1) 画出树分析图;
2)计算每种方案的收益期望值。(这可必须掌握的:理解其计算公式,它考虑每种方案在其使用年限中各种概率下企业最有可能的收益,别忘记了年限与原始投资额在公式中的位置。)
3) 决策取期望值大者。
决策树分析法是常用方法。注意教材136页第5、6行决策树分析法的特点。
实质是一种概率分析法,与概率统计中数学期望的关系非常密切。
三、非确定型决策常用的方法
1、小中取大决策法(悲观决策方法,wald决策准则、最大的最小收益法)是首先从每个方案中选出一个最小的收益值,然后再从中选出一个收益值最大的方案作为决策方案。
自考名师王学军推荐例题:江苏省淮安市清江电机厂股份有限公司决定生产新产品甲,根据销售部门的预测资料,提出三种不同的产量方案:20000件、25000件与30000件。在销路好坏不同的情况下,三种产量方案估计可能获得的贡献毛益如下:
项目 畅销 一般 滞销
20000件 80000元 72000元 24000元
25000件 100000元 68000元 32000元
30000件 112000元 66000元 18000元
要求:采用小中取大法分析哪种产量方案为最优方案?
【自考名师王学军解答提示】
首先从每个方案中选出一个最小的收益值,然后再从中选出一个收益最大的方案作为决策方案。根据题目涉及的资料,各个方案的最小的收益值如下:
三个方案的最小收益分别为:24000元、32000元、18000元。
然后以最小收益值为最大的方案为最优的方案。在上述三个方案中,产量为25000件是这些最小收益值方案中收益最大的方案,所以它是最优的方案。
2、大中取小法(最小的最大后悔值决策法,savage决策准则)
后悔值是指最优方案的收益值与所采取的方案收益值之差。
步骤:(1)根据方案求各方案各种情况下的后悔值;
(2)在各个方案中每种情况下取最大的后悔值;
(3)在各方案的最大后悔值一栏中取最小的一个后悔值,即与之相对应的方案。
自考名师王学军推荐例题:江苏省淮安市清江电机厂股份有限公司为了扩大营业额,拟订三种方案,各个方案在三种自然状态下可能造成的损益计算如下:
生产方案           自然状态
需求量较好 需求量一般 需求量很差
方案A 1200 800 -300
方案B 1600 700 -600
方案C 800 500 180
要求:运用大中取小法分析哪种方案为最优秀的决策方案?
首先找出不同自然状态下各个方案的最大收益值:分别为:1600、800和180。
然后,计算在不同自然状态下各个方案的后悔值,其计算公式为:
各个方案的后悔值=最大收益值-该方案的收益值
具体计算结果如下表格:
生产方案           自然状态
需求量较好 需求量一般 需求量很差
方案A 1600-1200=400 800-800=0 180+300=480
方案B 1600-1600=0 800-700=100 180+600=780
方案C 1600-800=800 800-500=300 180-180=0
每个方案对应的最大后悔值分别是:480、780、800。
最后,从以上各个方案的最大后悔值中,选择最小的最大后悔值为最优秀的方案。A方案的最大后悔值480千元最小,所以该方案是最优的决策方案。
[引申]如果利用本例题资料,采用小中取大法进行决策,三个方案的最小收益分别为:-300;-600;180,选择其中最大的一个是180,其对应的方案是C
3、大中取大决策法(乐观决策法、最大最大原则、最大的最大收益法):从各方案中找一个收益最大值,在收益最大值中找一个最大的,与对之相对应的方案即可。这种决策方法有较大的冒险性。
自考名师王学军推荐例题:
资料:假定某厂拟生产一种新产品甲,经过市场调查,提出三种不同的产量方案可供选择,它们能提供的贡献毛益资料如下:
销售情况(万吨) 贡献毛益(万元)
产量畅销 产量正常 产量滞销
600 1000  700  360
400  720  600  400
100  188  160  100
要求:分别采用以下方法选择最满意的方案:(1)大中取大法;(2)大中取小法;
【自考名师王学军解答提示】
(1)大中取大法的思路是在三个方案的最大贡献毛益中选择最大的一个:销售情况是600万吨方案对应的最大贡献毛益是1000万元;销售情况是400万吨方案对应的最大贡献毛益是720万元;销售情况是100万吨方案对应的最大贡献毛益是188万元;以上三个最大贡献毛益中选择的最大数是1000万元,它对应的是销售情况是600万吨方案。
(2)大中取小法的思路是在三个方案的最大后悔值中选择最小的一个;
销售情况是600万吨方案对应的三种自然状态的后悔值分别为:0;0;40;最大后悔值是40。
销售情况是400万吨方案对应的三种自然状态的后悔值分别为:280;100;0;最大后悔值是280。
销售情况是100万吨方案对应的三种自然状态的后悔值分别为:812;540;300;最大后悔值是812。
以上三个最大后悔值中选择最小的一个是40,对应的是销售情况是600万吨方案。
补充如果是小中去大法怎么办?(思路是最小收益中选择最大者)
销售情况是600万吨方案对应的最小贡献毛益是360万元;销售情况是400万吨方案对应的最小贡献毛益是400万元;销售情况是100万吨方案对应的最小贡献毛益是100万元;以上三个最小贡献毛益中选择的最大数是400万元,它对应的是销售情况是400万吨方案。
        ※※※※※管理会计同步练习题与解答
一、教材141页习题一
【自考名师王学军解答提示】
大批经营的收益期望值=100000*0.5-75000*0.5=12500
小批经营的收益期望值=50000*0.5-5000*0.5=22500
不经营的的收益期望值=0(可以不考虑)
由于小批经营的收益期望值明显大于大批经营,所以应该采取小批经营。
二、教材141页习题二
【自考名师王学军解答提示】小中取大法的基本思路是在每个方案的最小收益中选择最大者
产量为40000件的方案的最小收益是24000元;产量为50000件的方案的最小收益是32000元;产量为60000件的方案的最小收益是18000元;应该产量为50000件的方案。
三、教材142页习题三
【自考名师王学军解答提示】
编制各方案的后悔值表如下:
生产方案 不同自然状态下的后悔值 各方案中的最大后悔值
畅销 平销 滞销
方案A 100 0 120 120
方案B 0 25 195 195
方案C 200 75 0 200
显然三个最大后悔值中最小的一个是120,其对应的是方案A,所以应该选择之。
蓝晨的博客:http://blog.edu-edu.com.cn/?84724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须惜少年时!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7-1-26 14:56:49 |只看该作者
第六章   预测分析
第一节 预测的基本程序与方法
预测:是根据反映客观事物的资料信息,运用科学方法来预计和推测客观事物发展。
一、预测的基本程序
①确定预测目标 ②收集整理资料 ③选择预测方法
④综合分析预测 ⑤计算预测的误差
二、预测方法
(一)非数量方法(定性分析法):它是依靠人们的主观分析判断来确定未来的估计值。常见有经验分析法、直接调查法、集合意见法、集体思考法。
(二)数量方法(定量分析法):是根据过去比较完备的统计资料,应用一定的数字模型或数理统计方法对各种数量资料进行科学的加工处理。分两类:
1、趋势预测法:是以某项指标过去的变化趋势作为预测的依据,是把未来作为“过去历史的延伸”。常见的有:简单平均法,移动平均法,指数平滑法等。
2、因果预测法:是从某项指标与其他有关指标之间的规律性联系中进行分析研究,根据它们之间的规律性联系作为预测的依据。常见的有:回归分析法,相关分析法等。
三、预测特点:
预测具有一定的科学性、近似性、局限性。
第二节  销售预测
销售预测是指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预计市场对本企业产品在未来时期的需求趋势。(区别定性预测和定量预测)
一、算术平均法:
计划期销售预测数=各期销售量总和/期数
注意优缺点和适用范围
计算简单、差异平均化、只适用于销售基本稳定的产品。
二、趋势平均法:
N年平均数+(N-1)×趋势平均数
尽可能缩小偶然因素,适用于各期产品的生产量和销售量逐渐增加的企业。
教材第107页的表格第3列“五年平均”应该修改为“五月平均”或者“五期平均”。表格中三期趋势平均数的最后一个1.53=(2.0+1.4+1.2)/3=1.53
三、指数平滑法:
是根据前期销售量的实际数和预测数,以加权因子为权数,进行加权平均来预测下一期销售量的方法。
预测期销售量=平滑系数×上期实际销售量+(1—平滑系数)×上期预测额
注意平滑系数与实际销售量对应,可以借助谐音“滑际”(滑稽)进行记忆。
经常将套用该公式的小型计算作为单项选择题目来进行考核,也有可能要求根据其他资料去倒求平滑系数
注意教材109页指数平滑法与趋势平均法的比较:采用趋势平均法,计算以前若干期的平均数和趋势平均数时,前后各个时期的权数相同(简单平均);而采用指数平滑法对未来进行预测,考虑到近期资料的影响程度比远期为大,因而对不同时期的资料取不同的权数,越是近期的资料,权数越大,越是远期的资料,权数越小,这样计算更能符合客观实际。这是指数平滑法对趋势平均法的一个重要改进。
四、直线回归预测法:
使用数学模型: y=a+bx 其中y代表销售量,x代表年份(期数)。
注意;教材110页最上面第二个公式也就是关于b的计算公式的分子漏写了一个n,请你们补充在分子第一个西格玛符号之前
注:x要从0算起。
教材第110页的这个题目也可以这样求解:首先套用公式直接计算出b
b=[n∑xy-∑x∑y] ÷[n∑x2-(∑x)2]=(6×692-15×242)/(6×55-15×15)=(4152-3630)/(330-225)=522/105=4.97
然后根据简化的表达式计算出a=(∑y-b∑x)÷n=(242-4.97×15)/6=27.90(注意公式的运用)
最后得出教材111页第一行的方程y=27.90+4.97x
若预测第7年的销售额,则x=6,带入方程,则第7年的销售额的预测值为:27.90+4.97×6=57.52千元
第三节 成本预测
一、目标成本预测
目标成本: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某一时期要求实现的成本目标。
目标成本确定方法:
1、选择某一先进成本水平作为目标。(选择法)
2、先确定目标利润,推算出成本。
即:目标成本=预计收入-应交税金-目标利润。(倒挤法)
或者:目标成本=预计单价×(1-销售税率)×销售量-目标利润
目标成本=(预计单价-单位税金)×销售量-目标利润
二、成本发展趋势预测方法:
高低点法
原理与半变动成本分解的方法类似
自考名师王学军推荐例题:江苏省淮安市清江电机厂股份有限公司生产C产品,从历史成本数据中查出上年产量最高为8月份,共生产5000件,总成本为18500元,产量最低为12月份,共生产3000件,其总成本为12500元。计划年度1月份的产量为4000件。要求:用高低点法预测其总成本和单位成本各为多少?
【自考名师王学军解答提示】
b=(18500-12500)/(5000-3000)=3
a=18500-5000×3=3500或者12500-3000×3=3500
所以总成本与产量之间的关系方程为:Y=3500+3X
当计划年度1月份的产量为4000件,
预测总成本=3500+3×4000=15500元
单位成本=15500/4000=3.875元/件
回归直线法
y=a+bx 其中:y代表总成本,a代表固定成本,b代表单位变动成本,x代表产量。
自考名师王学军推荐例题:教材128页习题四
【自考名师王学军解答提示】
∑X=500+400+600+720+800=3020
∑Y=35000+28800+42600+48960+52000=207360
∑XY=500×35000+400×28800+600×42600+720×48960+800×52000=17500000+11520000+25560000+35251200+41600000=131431200
∑X2=500×500+400×400+600×600+720×720+800×800=250000+160000+360000+518400+640000=1928400
b=(5×131431200-3020×207360)/(5×1928400-3020×3020)=59.296
a=(207360-59.296×3020)/5=28286.08/5=5657.216
Y=5657.216+59.296X
当预计产量为900台,总成本=5657.216+59.296×900=5657.216+53366.4=59023.62元
单位成本=59023.62/900=65.58元
三、因素变动预测法:
1、直接材料消耗数量变动
注意教材116页的公式括号位置给错了。
2、直接材料价格变动
注意教材公式是在假设直接材料消耗数量已经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得出的。
3、工资水平和劳动生产率变动
基期单位成本工资费用=基期工资总额/基期产量
计划单位成本工资费用=基期工资总额×(1+平均工资增长%)/[基期产量×(1+劳生率增长%)]
前面公式减去后面公式的差额(左-左,右-右)
工资和劳生率对单位成本的影响=(基期工资总额/基期产量)×[1-(1+平均工资增长%)/(1+劳生率增长%)]=基期单位成本工资费用×[1-(1+平均工资增长%)/(1+劳生率增长%)]
如果把第一个等号隐去,就是教材里边的公式:
工资和劳生率对单位成本的影响=基期单位成本工资费用×[1-(1+平均工资增长%)/(1+劳生率增长%)]
4、产量变动对成本的影响。
基期单位成本中的固定费用=固定费用总额/基期产量
计划单位成本中的固定费用=固定费用总额/[基期产量×(1+产量增长率)]
前面公式减去后面公式的差额(左-左,右-右)
产量变动对单位成本中固定费用的影响
=(固定费用总额/基期产量)×[1-1/(1+产量增长率)]
=基期单位成本中的固定费用×[1-1/(1+产量增长率)]
如果把第一个等号隐去,就是教材里边的公式:
产量变动对单位成本中固定费用的影响 =基期单位成本中的固定费用×[1-1/(1+产量增长率)]
所以教材118页产量影响的公式应该进行修改,教材印刷发生错误。
自考名师王学军推荐例题:(单选)设江苏省淮安市清江电机厂股份有限公司只生产甲产品,基期单位成本中的工资费用为10元。预计计划期工资平均增长5%,劳动生产率增长10%,则工资水平和劳动生产率的变动对产品成本的影响是【B】
A.产品成本上升0.45元 B.产品成本降低0.45元
C.产品成本上升0.48元 D.产品成本降低0.48元
计划期单位成本中的工资费用=10×(1+5%)/(1+10%)=9.55
基期单位成本中的工资费用为10,显然降低0.45元。
四、质量成本预测
质量成本是企业推行全面质量管理中提出的一个新的成本概念。
质量成本总和=内部质量损失+外部质量损失+评价质量费用+质量预防费用
注意各种质量成本的组成情况以及变化规律
最佳质量成本:当质量成本总和达到最低时。
第四节 利润预测
比例法是指根据各种利润率指标来预测计划期产品销售利润的一种方法。
预测利润额=预计产品销售收入×销售收入利润率(经验数字或历史资料)
预测利润额=预计产品销售成本×销售成本利润率(经验数字或历史资料)
预测利润额=预计产品总产值×产值利润率(经验数字或历史资料)
第五节 筹资预测(计算重点)
通常采用销售百分比法:
计算步骤:
分析基期的资产负债表,判断哪些项目需要随着销售量的变动而变动,尤其注意生产能力的变动对固定资产的影响。
为了便于理解将资产负债表项目区分为:
变动资产项目 随销售额增长而增长的资产项目 货币资金、应收账款、存货、利用率饱和的固定资产
变动负债项目 随销售额增长而增长的负债项目 应付账款、其他应付款、应交税金
不变项目 不随销售额变化的项目 应付票据、长期负债、所有者权益

补充讲解:如果已经达到最大生产能力,固定资产达到饱和状态,需要随着销售额的增长增加固定资产,这时属于变动项目;如果没有达到最大生产能力,固定资产没有达到饱和状态,不需要随着销售额的增长增加固定资产,这时属于不变项目。
用每一个变动项目除以基期销售额,并算出两边的百分比合计数A与B
利用公式:销售额的增加部分×(A-B)
也可以这样理解:
(∑变动资产-∑变动负债)/销售收入=筹资百分比=A-B
销售收入增加额×筹资百分比=筹资额
4、考虑其它因素的变动:一是未来预计增加的利润(股利);二是未来固定资产折旧额。三是考虑无法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的项目(来年需要增加的各项资金或其他零星资金需要量)。
利用公式:
追加的资金(外部筹资额)=筹资额-内部筹资额=筹资额-年固定资产折旧-本年留存利润+来年预计增加的各项资金
首先讲解教材原来的例题
自考名师王学军例题推荐:教材129页习题五
解答:首先要注意该公司剩余生产能力=30%
考虑到:销售收入增长率=500000/425000-1=18%
因此:该公司固定资产没有达到饱和状态,不需要增加机器设备,因此本题的固定资产不会随着销售额的的增加而增加,应该作为不变项目看待,不参加筹集资金百分比的计算
变动资产包括现金、应收账款、存货;变动负债包括应付账款、应交税金。其他属于不变项目。
筹集资金百分比=(10000+75000+100000-50000-25000)/425000=0.2588(或者25.88%)
税后净利与销售额的比率(销售净利率)=21250/425000=0.05或者5%(应该假设该比率保持不变)
股利发放率=8500/21250=0.4(题目已经确定该比率保持不变)
追加资金=销售收入增加额×筹集资金百分比-折旧提取数-本年留存利润+零星资金需要量=(500000-425000)×0.2588-30000-500000×0.05×(1-0.4)+10000=-15582.5元
由于结果为负数,说明该公司资金充裕,不需要追加资金。
蓝晨的博客:http://blog.edu-edu.com.cn/?84724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须惜少年时!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7-1-26 14:55:49 |只看该作者
第五章 成本-产量-利润依存关系的分析
第一节 贡献毛益与盈亏临界点
记忆本量利分析的概念,可以作为名词解释或者简答题的考核内容。
一、贡献毛益
贡献毛益:指产品的销售收入扣除变动成本后的余额。
贡献毛益总额=销售收入-变动成本
单位贡献毛益=单位售价-单位变动成本
这里需要补充强调一下,单位贡献毛益其实有两种理解方法:
1、单位贡献毛益=单价-单位变动制造成本
2、单位贡献毛益=单价-单位变动制造成本-单位变动销售及管理费用
前者可以作为生产性单位贡献毛益。实际决策时候两者都可以加以运用,只不过随具体决策条件不同而有所不同。
贡献毛益率:单位贡献毛益除单位售价或贡献毛益总额除以销售收入总额
贡献毛益率=贡献毛益/销售收入=单位贡献毛益/单价=1-变动成本率
二、盈亏临界点(损益两平点、保本点、盈亏突破点)
盈亏临界点,也称损益两平点或保本点,是指在一定销售量下,企业的销售收入和销售成本相等,不盈也不亏。当销售量高于盈亏临界点的销售量时,则会获得利润。
盈亏临界点的销售量(实物单位)=固定成本÷单位贡献毛益
盈亏临界点的销售量(用金额表示)=固定成本÷贡献毛益率
前者也可以叫保本量,后者也可以叫保本额。实际考试时,也有可能将前者直接叫做盈亏临界点的销售量。而将后者直接叫做盈亏临界点的销售额。如果题目并没有直接强调数量或者是金额,就需要学员在考试时候结合题目所给出的基本条件进行结合判断。
三、同时生产多种产品时,盈亏临界点的计算
综合加权贡献毛益率=∑(各种产品贡献毛益率×各种产品销售额比重)
综合的盈亏临界点销售额=固定成本总额÷综合加权贡献毛益率
各种产品的保本额=综合的盈亏临界点销售额×各种产品销售额比重
假设品种结构不变
自考名师王学军推荐例题:江苏省淮安市清江电机厂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甲、乙、丙三种产品,其固定成本总额为19 800元,三种产品的有关资料如下:
品种  销售单价(元)  销售量(件) 单位变动成本(元)
甲    2000       60       1600
乙    500        30        300
丙    1000       65        700
要求:(1)采用加权平均法计算该厂的综合保本销售额及各产品的保本销售量。(2)计算该公司营业利润。
【自考名师王学军解答提示】
(1)甲产品的销售比重=2000×60/200 000=60%,乙产品的销售比重=500×30÷200 000=7.5%,丙产品的销售比重=1000×65÷200 000=32.5%。
甲产品的贡献毛益率=(2000-1600)÷2000=20%,乙产品的贡献毛益率=(500-300)÷500=40%,丙产品的贡献毛益率=(1000-700)÷1000=30%。
综合贡献毛益率=20%×60%+40%×7.5%+30%×32.5%=24.75%,综合保本额=19800÷24.75%=80 000元
甲产品保本量=80000×60%÷2000=24元,乙产品保本量=80000×7.5%÷500=12元,丙产品保本量=80000×32.5%÷1000=26元。
(2)营业利润=贡献毛益-固定成本=销售收入×贡献毛益率-固定成本=(2000×60+500×30+1000×65)×24.75%-19800=49500-19800=29700元
自考名师王学军例题推荐:教材100页习题六
【自考名师王学军解答提示】
根据题目,A的销售额比重=0.6  B的销售额比重=0.4
加权平均的贡献毛益率=40%×0.6+30%×0.4=36%
1、计算指标:
(1)盈亏临界点的销售额=72000/36%=200000元
(2)A产品在盈亏临界点的销售量=200000×0.6/5=24000件
B产品在盈亏临界点的销售量=200000×0.4/2.50=32000件
(3)安全边际额=5×30000+2.50×40000-200000=50000元
(4)预计利润=50000×36%=18000元
2、增加A产品销量引起贡献毛益增加=(40000-30000)×5×40%=20000元,减少B销售量引起的贡献毛益减少=(40000-32000)×2.5×30%=6000元,合计引起的贡献毛益的增加为20000-6000=14000元,与增加的广告费9700元(固定成本)相比,超出4300元,所以方案合算。
3、重新计算
A产品销售额=200000元,B销售额=80000元
两者的销售额比重分别为:5/7和2/7
加权平均的贡献毛益率=40%×5/7+30%×2/7=2.6/7=0.372
盈亏临界点的销售额=(72000+9700)/0.372=81700/0.372=219624元
四、同盈亏临界点有关的指标
(一)盈亏临界点作业率:盈亏临界点的销售量除以企业正常开工完成的销售量。
(二)安全边际:指盈亏临界点以上的销售量。即现有或者预计的销售量超过盈亏临界点销售量的差额。
安全边际量=现有或预计的销售数量-盈亏临界点销售数量
安全边际额=现有或预计的销售金额-盈亏临界点销售金额
安全边际率=安全边际量/现有或预计的销售数量
安全边际率=安全边际额/现有或预计的销售金额
安全边际率=1-盈亏临界点的作业率
安全边际率+盈亏临界点的作业率=1
安全边际率+保本作业率=1
自考名师王学军例题推荐:安全边际率=【AC】
A.安全边际量÷实际销售量 B.保本销售量÷实际销售量
C.安全边际额÷实际销售额 D.保本销售额÷实际销售额
E.安全边际量÷安全边际额
(三)销售利润率
1、销售利润率=销售利润÷销售收入
2、销售利润率=(销售收入-销售产品变动成本-固定成本)÷销售收入
3、销售利润率=安全边际率×贡献毛益率
4、销售利润率=安全边际率×(1-变动成本率)
5、销售利润率=(1-盈亏临界点的作业率)×贡献毛益率
6、销售利润率=(1-盈亏临界点的作业率)×(1-变动成本率)
五、盈亏临界图(保本图)
2004年上全简答34已经涉及盈亏临界图的定义(定义在教材81页)
(一)盈亏临界图的绘制程序
(二)盈亏临界图特点:1、盈亏临界点不变,销售量越大,能实现的利润越多,亏损越少;销售量越少,能实现的利润越小,亏损越多。2、销售量不变,盈亏临界点越低,能实现的利润越多,亏损越小;盈亏临界点越高,能实现的利润越小,亏损越多。3、在销售收入既定的条件下,盈亏临界点的高低取决于固定成本(截距)和单位产品变动成本(斜率)的多少。
▲自考名师王学军例题推荐:教材97页习题一
【自考名师王学军解答提示】
1、作盈亏临界图略。
2、计算以下各项指标:
(1)盈亏临界点的销售量(用实物单位表现)=32000/(5-3)=16000件
(2)安全边际=20000-16000=4000件
(3)预计销售量的预计利润=20000×(5-3)-32000=8000元
或者4000×2=8000元
3、重新计算以下各项:
(1)盈亏临界点的销售量=32000/(5.5-3)=12800件
安全边际=18000-12800=5200件
实现利润=5200×2.5=13000
(2)图略
(3)方程:(5.5-3)×销售量-32000=13000×(1+10%)
得出:销售量=18520件
4、重新计算新情况下的下列指标:
(1)盈亏临界点的销售量=(32000+4000)/(4.6-3)=22500件
(2)方程:(4.6-3)×销售量-32000-4000=8000×(1+10%)
得出:销售量=28000件
▲▲自考名师王学军例题推荐:教材98页习题二
【自考名师王学军解答提示】
1、盈亏临界点的销售量=2000/(9-5)=500件
2、作盈亏临界图略
3、方程:(9-5)×销售量-2000=9×销售量×20%
得出:销售量=909件
4、方程:(9-5)×销售量-2000=2500
得出:销售量=1125件
六、本-量-利分析的基本假设:
如下:⑴假定产品的单位售价不变,企业的销售总收入同产品的销售量成正比例地变动。⑵假定所有的成本都划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两部分。其中假定固定成本是处于“相关范围”内,其总额在全期内保持不变,不受销售量变动的影响,单位产品变动成本不变,变动成本总额同产品的销售量成正比例地变动。⑶假定企业生产和销售一种产品,如果同时生产和销售多种产品时,其品种构成不变。⑷假定全期内产品的生产量与销售量一致,不考虑产成品存货水平变动对利润的影响。
第二节 目标利润的分析
一、预测利润
预测利润=销售量×销售单价-销售量×单位产品变动成本-固定成本
预测利润=单位贡献毛益×销售量-固定成本
预测利润=贡献毛益率×销售额-固定成本
预测利润=安全边际量×单位贡献毛益
预测利润=安全边际额×贡献毛益率
自考名师王学军例题推荐:教材99页习题四
解答:为了更清晰地表达意思,我在这里补充了个别教材中未涉及的项目。
厂别 销售量(件) 单价 销售收入总额 单变成本 变动成本总额 单位贡献毛益 固定成本总额 净利或者亏损
A 5000 5 25000 3 15000 2 5000 5000
B 4000 6.5 26000 5 20000 1.5 1500 4500
C 1500 15 22500 10 15000 5 9000 (1500)
D 4500 9 40500 5 22500 4 10000 8000
二、预计目标销售量(数量)
预计目标销售量=(固定成本+目标利润)÷单位贡献毛益
预计目标销售额=(固定成本+目标利润)÷贡献毛益率
预计目标销售额=单价×预计目标销售量
自考名师王学军例题推荐:江苏省淮安市清江电机厂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3月份的有关资料如下:销售收入200000元,销售成本150000元(其中固定成本占20%)。设现有的变动成本在销售收入中所占的比重能经常保持不变。要求:(1)计算在固定成本增加20000元时的盈亏临界点销售额。 (2)固定成本增加后,若要实现利润30000元,销售收入应为多少?
【自考名师王学军解答提示】
固定成本=150000×20%=30000元
变动成本=150000×(1-20%)=120000元
变动成本率=120000÷200000=0.6,贡献毛益率=1-0.6=0.4
(1)盈亏临界点销售额=(30000+20000)÷0.4=125000元
(2)销售收入=(30000+20000+30000)/0.4=200000元
           第三节  利润预测中的敏感分析
目标利润=目标销售量×(预计单位售价-预计单位变动成本)-固定成本
1、单位价格变动的影响  2、变动成本变动的影响
3、销售量变动的影响   4、固定成本变动的影响
5、多因素同时变动的影响 6、税率变动的影响
以下总结的有关规律不要死记硬背:
因素增加 单位贡献毛益 盈亏临界点 目标销售量 安全边际 利润
单价 + - - + +
单变成本 - + + - -
销售量 0 0 0 + +
固定成本 0 + + - -
自考名师王学军推荐例题1:江苏省淮安市清江电机厂股份有限公司只产销一种产品,1997年销售量为8000件,单价为240元,单位成本为180元,其中单位变动成本为150元,该企业计划1998年利润比1997年增加10%。要求:运用本量利分析原理进行规划,从哪些方面采取措施,才能实现目标利润(假定采取某项措施时,其他条件不变)。
【自考名师王学军解答提示】
(1)如果采取提高销售量的措施:
1997的利润=240×8000-180×8000=480000元
1998的利润=480000×(1+10%)=528000元
单位贡献毛益=单价-单位变动成本=180-150=30元
销售量=(固定成本总额+目标利润)÷(单价-单位变动成本)=(30×8000+528000)÷(240-150)=8534件
销售量增加=8534-8000=534件
98年应增加销售量534件,才能实现目标利润。
(2)如果采取降低固定成本的措施
240×8000-150×8000-528000=192000元
30×8000-192000=48000元
98年应降低固定成本48000元,才能实现目标利润。
(3)如果采取降低单位变动成本的措施
新的单位变动成本=(240×8000-30×8000-528000)÷8000=144元
150-144=6元  98年单位变动成本应降低6元,才能实现目标利润。
(4)如果采取提高单价的措施
新的单价=单位变动成本+(固定成本+目标利润)/销售量=150+(240000+528000)÷8000=246元
246-240=6元 98年应提高单价6元,才能实现目标利润。
自考名师王学军推荐例题2:江苏省淮安市清江电机厂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销售收入为180 000元,销售成本为160 000元,其中固定成本为88000元,若1999年计划增加广告费3200元,产品单价仍为40元/件。要求:(1)预测1999年该公司的保本点;(2)若1999年计划实现目标利润52 800元,则目标销售额应为多少?
【自考名师王学军解答提示】
(1)销售量=销售收入÷单价=180000/40=4500件
单位变动成本=变动成本总额÷销售量=(160000-88000)/4500=16元/件
保本量=(88000+3200)÷(40-16)=3800件
保本额=保本量×单价=3800×40=152 000元
(2)目标销售额=目标销售量×单价=[(88000+3200+52 800)/(40-16)]×40=240000元
自考名师王学军推荐例题3:江苏省淮安市清江电机厂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预计销售某种产品5万件,若该产品变动成本率为50%,安全边际率为20%,单位贡献毛益为15元。要求:(1)预测2004年该公司的保本销售额;(2)2004年该公司可获得多少税前利润?
【自考名师王学军解答提示】
(1)销售收入=贡献毛益总额/贡献毛益率=(5×15)/(1-50%)=150万元
单价=销售收入/销售数量= 150/5=30元/件
保本量=预计销售量×(1-安全边际率)=5×(1-20%)=4万件
保本额=4×30=1 20万元
(2)固定成本=15×4=60万元
税前利润=150-15×5-60=15万元
      第四节  不确定情况下的本量利分析
教材91页第8行修改为:2600×(20-17)=7800元
自考名师王学军推荐例题:教材101页习题八
解答:(1)期望值=2000×0.1+2500×0.2+3000×0.4+3500×0.2+4000×0.1=200+500+1200+700+400=3000元
(2)预计利润=3000×(10-6)-10000=2000元
第五节 本-量-利依存关系的分析在经营决策中的应用
一、应否购置某项生产设备的选择
提示:对两种方案的单位变动成本、单位贡献毛益、固定成本、盈亏临界点销售量和可实现的利润等进行衡量比较,看看谁利润大。
教材93页例题的另类思考:
购买后比购买前增加的固定成本=增加新设备所增的年折旧=20000/4=5000元
购买后比购买前减少的变动成本=10000×35%=3500元
购买后比购买前减少的净收益=5000-3500=1500元
与教材结果保持一致,教材中之所以是1495是由于保留小数位数造成的。
二、某种新产品是否投产的选择
提示:考虑这种新产品的市场需求量是否大于该产品的保本点销售量。
三、某种设备购置或租赁的选择(重点内容)
提示:考虑一个时点,在短期内一般租赁合算,而超过这一时点,在长远看来是购置划算。设天数为X,将两种方案设为方程左右边,求出X。要求能够进行必要的决策
自考名师王学军推荐例题:教材100页习题七
解答:第一种情况下:
设备A的年使用成本=(1400-200)/4+0.85×400+120=760元
设备B的年使用成本=550/4+1.40×400=697.5元
应该选择使用B设备。
第二种情况下:
设备A的年使用成本=(1400-200)/4+0.85×600+120=930元
设备B的年使用成本=550/4+1.40×600=977.5元
应该选择使用A设备
蓝晨的博客:http://blog.edu-edu.com.cn/?84724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须惜少年时!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自考论坛导航|湖北自考网论坛   

GMT+8, 2024-11-15 12:42 , Processed in 0.044092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湖北自考网论坛 X2

© 2001-2017 湖北自考论坛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