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时间
- 2006-8-7
- 最后登录
- 2009-7-17
- 阅读权限
- 1
- 积分
- 9149
- 精华
- 1
- 帖子
- 1282
|
5、有AB两种部件:自制A或外购B,自制B或外购A; 分析教材155页的例题四: 自制零件A同时外购零件B的成本为:12*5000+10*4000=100000元; 自制零件B同时外购零件A的成本为:20*5000+7*4000=128000元; 显然自制零件B同时外购零件A的成本为高,自制零件A同时外购零件B的成本为低,选择低者,应该自制零件A同时外购零件B。 自考名师王学军推荐例题:某厂生产A产品,其中零件下一年需18000个,如外购进价50元/个。如利用车间生产能力进行生产,每个零件的成本合计为52元,其中:直接材料费20元,直接人工费20元,变动制造费用8元,固定制造费用4元,。该车间的设备如不接受自制任务,也不做其他安排。要求:决策下一年企业的零件是自制还是外购? 【自考名师王学军解答提示】 由于该厂有剩余生产能力可以利用,原有固定成本不会因自制而增加,也不会因外购而减少。故自制时固定制造费用属于无关成本。进行差量分析如下: 差量成本: 自制方案:预期成本=(20+20+8)×18000=864000(元) 外购方案:预期成本 =50×18000=900000(元) 自制差量收益 36000 元 七、半成品立即出售或继续加工的决策分析 为了在这两种方案中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就必须计算分析进一步加工后预期所增加的收入是否超过进一步加工时所追加的成本,若前者大于后者,则以进一步加工的方案较优;反之,若前者小于后,则以出售半成品为宜。 自考名师王学军推荐例题:教材第191页习题七 【自考名师王学军解答提示】 深加工与直接出售的差别收入=(8-6.50)×100000=150000元 深加工与直接出售的差别成本=(0.65+0.25+0.10)×100000+15000+10000=125000元 深加工与直接出售的差别收益=150000元-125000=25000元 所以应该选择进一步加工。 八、联产品是否进一步加工的决策分析:(计算原理同七) 联产品是指利用同一种原材料,在同一生产过程中生产出两种或两种以上性质或用途不同的主要产品。(如汽油,煤油,柴油均是炼油厂的联产品) 采用差量分析法,弄清楚进一步加工后增加的收入是否超过了预期的可分成本,如果前者大于后者,则应该进一步加工;如果前者小于后者,则应该分离后立即出售。 九、产品最优组合的决策分析 通过线性规划计算出最佳组合。首先确定目标函数与约束条件,并用代数式表示。其次结合图解法进行求解。 第二节 产品定价决策 一、产品定价的方法 (一)完全成本订价法 完全成本订价法是指按照产品的完全成本,加上一定百分比的销售利润,作为订价产品销售价格的依据。 公式:产品单价=产品预计单位完全成本×(1+利润加成的%) 这里的“利润加成的%”实际上是一个成本利润率、成本加成率。 教材163页最下面例题的思路是:产品单价=产品预计单位完全成本×(1+利润加成的%)=(单位变动成本+固定成本总额/生产量)×(1+利润加成的%)=(10+8+7+75000/10000)×(1+10%)=35.75元 (二)变动成本订价法 变动成本订价法是指按照产品的变动成本加上一定数额的贡献毛益,作为制订产品销售价格的依据。(2000上全单16涉及) 公式: 单价=单位变动成本/(1-贡献毛益率)=单位变动成本/补偿率 =单位变动成本/变动成本率 =单位变动成本+贡献毛益 二、产品最优售价的决策分析: 边际收入是指价格下降后增加的销售量所增加的收入。边际成本是指价格下降后增加销售量所增加的成本。贡献毛益净增额是指边际收入减去边际成本后的差额。产品单位下降的最大限度是边际收入等于边际成本的地方。即产品的最佳价格应该是最接近于贡献毛益增加额等于零的地方。 三、降价的决策分析 公式: 提示:这些公式的意义不大,千万不要去死记硬背,考试时只要根据本量利分析的基本思路,列出损益方程,求解未知数就完全可以了. 库存决策 一、库存决策的意义 存货特点:1、存货是企业生产的一项潜在因素,要占用一定的资金,存货是一种暂时被“冻结”的资金。2、存货又是保证企业生产正常进行的一项不可缺少的物资储备。 二、同库存决策有关的几个基本概念: 平均库存量是指一个企业库存量的平均数。平均库存量=(最高库存量+最低库存量)/2=(订货量+0)/2=订货量/2=Q/2 采购成本是指物资本身的成本。它随订货数量大小而增减,与订购次数多少没有关系。采购成本包括运费 订货成本是指为获得存货所发生的成本,包括与订货有关的各种费用(差旅费、到货验收、进仓、货款支付手续费)。订货成本对生产企业来说,就是一种生产准备成本.订货成本或者生产准备成本与订购次数或者生产批次存在直接联系,它随着订购次数或生产批次多少而增加或者减少.(一般理解为正比关系,单次订货成本是一个常数K),但是它与每次订货数量的多少没有多大关系. 存贮(存储)成本是指物资存放在仓库经过一定时间后所发生的全部成本。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它随着订货数量多少而增加或者减少.(一般理解为正比关系,单件储存成本是一个常数KC),但是它与订购次数或生产批次的多少没有多大关系. 缺货损失是指由于存贮不足,不能及时满足顾客或生产上需要而引起的缺货损失费用。比如:缺货引起的停工损失、延期交货而支付的罚金、信誉损失、失去销售机会的机会成本。 存货成本(存货总成本)是指存货上所耗费的总成本.主要包括采购成本、订货成本、存储成本、缺货成本。TC 安全存量(安全储备量)是指为了因生产量增加或提前领料,使当月耗用量超计划或因故延迟交货等特殊原因,必须保持一定数量的保险储备量。安全存量的基本公式:安全存量=(预计每日最大耗用量-预计平均每日正常耗用量)X提前天数 三、库存决策方法: (一)确定经济订货量(最佳采购批量) 经济订货量是指以最小的订货成本与存储成本避免缺货损失,寻找最经济的批量。注意:在研究经济订货量时本教材只考虑订货成本与存储成本。 1、列表法(逐次测试法):估计几个订货量进行比较计算,选出成本合计数最低者。 订货次数=材料需要量/每次订货量=D/Q 平均库存=Q/2 全年订货成本=单次订货成本*订货次数=K* D/Q 全年平均库存总成本=全年平均单件库存成本*平均库存量=KC*Q/2 全年总成本TC=全年订货成本+全年平均库存总成本之和= K* D/Q +KC*Q/2 自考名师王学军推荐例题:教材第192页习题八(逐次测试法)。考虑到逐次测试法的局限性,我们将题目中材料的年需要量修改为30000件,单位储存成本修改为0.60元。。 每次订货量(Q) 需要测试的订货次数D/Q 平均库存量(Q/2) 储存成本(KC*Q/2) 订货成本(K* D/Q) 成本合计(K* D/Q +KC*Q/2) 500 30000/500=60 500/2=250 0.60*250=150 10*60=600 750 600 30000/600=50 600/2=300 0.60*300=180 10*50=500 680 1000 30000/1000=30 1000/2=500 0.60*500=300 10*30=300 600 2000 30000/2000=15 2000/2=1000 0.60*1000=600 10*15=150 750 3000 30000/3000=10 3000/2=1500 0.60*1500=900 10*10=100 1000 5000 30000/5000=6 5000/2=2500 0.60*2500=1500 10*6=60 1560 6000 30000/6000=5 6000/2=3000 0.60*3000=1800 10*5=50 1850 显然,每次订货1000件,存货总成本最低,则为最佳采购批量(经济订货批量)。但是应该指出,逐次测试法属于数学中的不完全归纳法,其科学性有待进一步证明。如果按照原来的题目,最佳采购批量是274件,显然从逻辑上来说,运用逐次测试法很难得出结论。书的作者即命题人没有考虑周全。 2、图解法:优点是直观,缺点是更加难以计算。 3、数学模型法(注意公式):讲解教材174页的公式推倒过程以及最佳经济批量、存货总成本的有关公式。不要去死记公式,公式太多了。理解:经济订货量是订货成本与存储成本相等时订货批量。即能推出教材上公式。(常见考点) 接上例:如果采用数学模型法: 经济订货批量=[2*10*30000/0.6]1/2=1000件 (二)确定经济订货点 经济订货点是指能使企业确定最适宜的订货时间,即所谓的最佳订货点,它通常受到经济订货量、正常消耗量、提前期、安全储备量等因素影响。 正常消耗量是指产品在正常生产过程中预计的每天或每周材料的正常消耗量。 提前期是指从提出订货到收到订货的时间间隔。(交货时间)。 安全储备量=(预计每天最大耗用量—平均每天正常耗用量)×提前期 订货点=(提前期×平均日耗量)+安全储量 或者订货点=提前期×预计每天最大耗用量 自考名师王学军推荐例题:江苏省淮安市清江电机厂股份有限公司只生产一种产品,每生产一件该产品需A零件12个,假定公司每年生产品15万件产品,A零件的每次订货费用为1000元,每个零件的年储存保管费用为1元.(1)确定A零件最佳采购批量;(2)该公司的存货总成本是多少(不包括买价)?(3)每年订货多少次最经济合理?(4)如果预计每天最大耗用量为6000件,从提出订货到收到订货的时间间隔为10天,那么安全储备量以及订货点是多少?(每年按照360天进行计算) 【自考名师王学军解答提示】 (1)A零件最佳采购批量= =60000件 (2)该公司的存货总成本=全年订货成本+全年平均库存总成本之和= K* D/Q +KC*Q/2=12×150000/60000×1000+60000×1/2=60000元 (3)订货批次=材料需要量/每次订货量=D/Q=12×150000/60000=30次 (4)安全储备量=(预计每天最大耗用量—平均每天正常耗用量)×提前期=(6000—12×150000/360)×10=(6000-5000)×10=10000件 订货点=(提前期×平均日耗量)+安全储量=(10×5000)+10000=60000件 或者订货点=提前期×预计每天最大耗用量=10×60000=60000件 四、最优生产批量的决策分析 生产准备成本是指一批产品投产前需花费的准备成本。如调整机器设备,准备工卡模具等项工作而发生的成本。它不以每批产量的多少为转移。单次生产准备成本是一个常数(K),生产准备成本与生产次数成正比。储存成本是指单位产品存储一个单位期间的储存成本。例如仓储及其设备维修费、折旧费、保险费等。这类成本是变动的,以每批数量的多少为转移。单件储存成本是一个常数(KC)。因为在成批生产的企业,全年产品投产的总量一般是不变的,每批产量越大,全年投产的批次就越少;反之,批次越多。上述的生产准备成本与批量无关,但与批次成正比;如果投产的批次越少,生产准备成本就会减少。但减少批次,必须要增大批量,从而会使全年储存成本增加。可见,生产准备成本与储存成本是相互消长的,所以生产准备成本与储存成本之和达到最小的生产批量,即为最优生产批量。 按照教材中的公式,你可以这样理解:(P-d)/p是一个库存量折扣率,所以在上述的经济批量公式中的分母库存成本乘以该折扣率,就可以了,你去推推看,如何,又少记了一个公式了。当然,你要在理解之后才能如此喽。 自考名师王学军推荐例题:教材第192页习题九(最优批量决策) 【自考名师王学军解答提示】 经济定货量=1000件 总成本=300元 一次投产的最优批量=2000件 总成本=150元 自考名师王学军推荐例题:教材193页习题十 【自考名师王学军解答提示】 一次投产的最优批量=816件 总成本=61.24元 五、A、B、C库存分类管理方法 定义:所谓ABC库存分类管理方法又称为重点管理法。它把库存物资按某种物资占库存物资总数量的百分比和该种物资金额占库存物资总金额的百分比的大小为标准,划分为ABC三类。实行分类管理与控制。 A类 品种数量少占用资金多 进行重点控制 B类 品种数量较多,比较值钱 永续盘存,不如A类严格 C类 零碎、种类很多,但不值钱 采用简单方法“双箱法” 注意:教材181页的例题中,4号和2号存货为A类存货;5、1、7号存货为B类存货;6、8、3号存货为C类存货。我在面授班讲课时,经常遇见学员询问:为什么教材中金额比例为5%的7号存货作为B类,而金额比例为4%的6号存货却作为C类存货?我的回答是:教材给我们B类存货的金额百分比范围是15-20%,如果在B类存货中包括6号存货,其金额比例就会达到23%,超出比例范围,就会增加管理成本,降低管理效率。不过,教材中所给的比例只是一个相对的参考值,在具体管理工作中一般认为三类存货保持大概7/2/1就可以。6号存货如果确实属于“一般重要”,而不是“不重要”,完全可以作为B类存货。 请注意修改以下教材错误:教材181页表8-20最后一行,C类存货的领用总数量应该是3000+18000+15000=36000件,领用总金额=7500+4500+750=12750元,教材将这两个数字印刷错位了. 第四节 生产设备最优利用的决策 一般可通过计算分析不同类型设备之间产品加工批量的成本平衡点,然后根据所要加工的产品的批量大小,选择用何种设备加工较为合适。 基本原理: A设备加工总成本y=a+bx B设备加工总成本y=a+bx 然后设两者成本相等,求出成本平衡点,然后根据所要加工的产品的批量大小,选择用何种设备。类似的计算前面题型已有多次了,请广大学员一定注意搞清楚。 我在讲授教材185页图表时候采用了图表中三个交点的近似数值:10、30、60,这主要是为了讲课的方便。 一个来自生活中的管理会计问题:你们当时在购买神州行手机卡(不要月租)和全球通手机卡(要月租)决策时,你的依据是什么呀?比如在北京神州行手机卡的收费标准是0.60元/分钟,全球通卡的收费标准是0.40元/分钟和月租费50元/月,我们建立两个方程,以通话时间为X分钟,月通话费为Y元: Y=0.60X Y=0.40X+50 联立方程求解: X =250分钟,Y=150元 如果你每月通话时间在250分钟以内,应该购买神州行手机卡;如果你每月通话时间在250分钟以上,应该购买全球通手机卡。报纸上说如果你每月通话费在150元以内,应该购买神州行手机卡;如果你每月通话费在150元以上,应该购买全球通手机卡。也是这个道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