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小说研究(引言)
引言
“没有伟大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郁达夫:《怀鲁迅》
在我国现代作家中,最先获得国际声誉的是鲁迅,真正得到广泛、持久的国际声誉的也是鲁迅。几十年来,鲁迅不是在一、二个国家拥有众多读者,也不是在某个时期引起了阅读、研究的兴趣,而是在全世界数十个国家中拥有亿万读者。目前,在国际学术界对鲁迅的研究日益广泛、深入。
据统计,全世界有四十多个国家用七十多种文字翻译出版了鲁迅的作品。仅《阿Q正传》就有三十九种文字的译本。在日文的二十种左右的《阿Q正传》译本中,1949年角川文库出版的增田涉先生翻译的《阿Q正传》已再版三十余次,发行四十余万册。
至于对鲁迅的研究,日本、前苏联早在二、三十年代已经开始。目前,日、苏、美、英、法、德、捷克等国学者对鲁迅的研究方兴未艾。几十年来,仅日本学者发表的有关鲁迅研究的论文、著作即在三千种左右。其中研究鲁迅的著作达三百部。
鲁迅是我国新文学的开山,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他半个世纪的经历,他的思想发展和创作道路,对我国广大作家、艺术家有着普遍的、典型的意义,鲁迅的道路也是我国老一辈进步知识分子所走的必由之路。
在鲁迅一生的活动中,爱国主义思想像一根绒线贯穿始终。他为了祖国民族的前途,追求真理、追求进步、追求光明,百折不挠,一往无前。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那样:“他在黑暗与暴力的进袭中,是一株独立支持的大树,不是向两旁偏倒的小草。他看清了政治的方向,就向着一个目标奋勇的斗争下去,决不中途投降妥协。”这种坚忍不拔的精神,终于使他由一个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民主主义者,逐步转变为一个为共产主义事业英勇奋斗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
就世界观说,鲁迅在前期即1927年前,在自然观上是一个唯物主义者,而在社会历史观上基本上是一个唯心主义者。后期即1927年后,由于事实的教训和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逐步发展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观了,也即是瞿秋白同志在《鲁迅杂感选集序言》中所说“从进化论到阶级论”了。但是,鲁迅的思想发展是复杂的,尤其是我们不能简单化地看待他前期的思想。鲁迅前期的思想是一个复杂、丰富多样的统一体。其核心是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但是又合理地吸取了以拜伦为代表的西方爱国民主诗人的“摩罗”精神;卢梭的启蒙主义思想;尼采反传统、反偶像、重新估价一切的怀疑精神;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不断求索的坚韧精神;嵇康、阮籍“非汤武而薄周孔”的反封建礼教精神;乃至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思想,章太炎、孙中山的民族民主革命主张。但是我们在看待他的前期思想时,不要忽略了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对他的巨大影响。由此开始,马克思主义已经逐步影响着他对社会历史的看法,使他的反封建斗争带着一种崭新的姿态,而有别于他的前辈们。
就文艺观说,鲁迅一贯强调文学与现实社会人生的密切联系,强调文艺的社会作用。他前期提倡“为人生”的文学主张,认为文学有改良人生、改良社会的作用,后来由“为人生”的文学发展为无产阶级的文学,认为文学是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一翼,文学应为解放全人类的理想而斗争。从艺术方法看,早期接受了拜伦等“摩罗”派诗人的浪漫主义,后又接受了果戈里、显克微支的现实主义,乃至安特莱夫的“使象征印象主义与写实主义相调和”的思想。因此,表现在鲁迅的创作中,艺术方法是丰富多彩的。既有以现实主义为主的《呐喊》、《彷徨》,又有以浪漫主义为主调的《故事新编》,还有充溢着象征主义色彩的《野草》。
鲁迅思想、创作的复杂、丰富、多样,正反映了中国现代作家思想发展的艰苦历程,反映了中国现代文学与其他国家现代文学的不相同的特殊性质。
中国现代文学与鲁迅是血肉不可分的统一体。一部中国现代文学史如果抽去了鲁迅,将大为减色。他博古通今,学贯中西,处在中外古今的交叉点上。既能承上启下,用批判的眼光继承传统,创造崭新的现代文化,又能以西方文化为参照系,找出自己民族文化的弱点,从而吸取外国文化的营养,发展本民族的文化。在文艺上,他“采用外国的良规,加以发挥”,使民族文艺走向现代化,又“择取中国的遗产,融合新机”使现代化的文艺作品富有民族特色。他是将世界新的文艺思潮、艺术经验引入中国,又将新的富有民族气派的中国现代文学推向世界的伟大作家。
鲁迅的著作是上世纪初到三十年代的中国社会的一面镜子,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和重大事变在他的作品和文章中都得到了相应的反映。它们既是中国现代思想史上的珍贵资料,是我们取之不尽的文化宝藏,又是中国现代文学宝库中的精品,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上起了拓荒、奠基的伟大作用,有着纪念碑的意义。
鲁迅一生写作最多的是杂文。他继承了我国古代散文的优良传统,并从我国现代革命斗争的实际出发,将杂文的战斗作用、艺术魅力发挥到了极致。杂文因鲁迅而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获得崇高的地位,成为一种崭新独创的文体——诗与政论的完美结合。鲁迅的小说更是蜚声中外的杰作。中国现代文学一经诞生便迅速走向世界,获得国际声誉是从他的小说开始的。尤其是阿Q这一典型的创造,使鲁迅一跃而成为世界著名的伟大作家,可与果戈里、契诃夫、高尔基、塞万提斯、肖伯纳、罗曼罗兰等艺术大师媲美。
鲁迅的《野草》是我国现代散文诗的第一块纪念碑。它构思新颖独创、想像奇特瑰丽,是浓郁的诗意与深邃的哲理的巧妙结合。它的发表,标志着我国现代散文诗的成熟。
鲁迅的《故事新编》可说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是文学体裁的创新。它熔今于古,古中有今,在“神话、传说及史实演义中”,穿插不少现代生活细节,使作品妙趣横生,风格独具。
至于他的《中国小说史略》,也是我国有史以来关于小说研究的第一部学术著作。他把我国古代小说几千年的演变过程,作了系统而精当的阐述,为我国古代小说史的研究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鲁迅的思想、人格和文学创作,对同时代以及第二代、第三代作家的影响是巨大的。直到今天,不少作家仍在汲取他的精神养料丰富自己、武装自己。
鲁迅的战友茅盾在《精神的食粮》一文中说:“鲁迅是思想家,同时也是艺术家。在现代中国,没有人能像他这样深刻地理解中国民族性,也没有人能像他这样受到中国人民的热爱与拥戴。”“他的小说和杂文,教育了现代中国无数的文艺青年。正在成长途上的文艺青年固然从鲁迅的文学遗产中得到教益,即使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长的既成作家,也正在从鲁迅的文学遗产中继续得到教益。比他年轻十六岁的我,不消说,是从他那里吸取了精神食粮。我常常想,每读一次鲁迅的作品,便欣然有得,再读,三读乃至数读以后,依然感到一次比一次有更多更大的收获。他的作品之所以经得起咀嚼,其唯一的原因,就是因为他的作品的精深与博大,就是因为他既是思想家,又是艺术家的缘故。”
我国现代文学大师巴金在思想和创作上受鲁迅的影响也很大。他在《忆鲁迅先生》一文中说:“一九二五年(实为一九二六年——王注)八月,我第一次来北京考大学,住在河北沿一家同兴公寓。因生了病我没有走进考场,……半个月中始终伴过我的就是一本《呐喊》。……在这苦闷寂寞的公寓生活中,正是他的小说安慰了我这个失望孩子的心,我第一次感到了,相信了艺术的力量。几年中间,我一直没有离开过《呐喊》,带着它走过好些地方,后来我又得到《彷徨》和散文诗集《野草》,更热爱地熟读着它们。我至今还能够背出《伤逝》中的几段文字。现在想到我曾经写过好几本小说的事,我就不得不感激这第一个使不明白应该怎样驾驭文字的人。……鲁迅先生原是一个普照一切的太阳。”
当代诗人雷抒雁说:“鲁迅正是通过那些作品”。“把他的血肉,他的灵魂传递给了我们。已经切切实实地成了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成了我们灵魂的一部分,而且,还将化成我们的遗传基因,传递给我们的子孙。那将是我们民族独有的印记。”“当我拿起笔来写诗时,常常感到鲁迅先生就站在身后。觉得有了榜样和胆量,也觉得背后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在盯着自己,不敢写一些虚妄的东西以亵渎文学。正是这种精神,使我写出了《小草在歌唱》、《信仰》以及《土豆在哭泣》等一些触及现实的诗篇。”
鲁迅对于我国现当代文学的巨大影响,是千言万语都难以说尽的。正如当代作家韩映山所说:“鲁迅的血,浇灌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新文苑,肥沃了万紫千红的百花园;鲁迅的乳汁更是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学新人。我们是他的儿女,我们吸吮过他的乳汁。”
最近江泽民同志在《进一步学习和发扬鲁迅精神》(鲁迅诞生一百一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作为中国人民为求得民族解放和社会解放而进行百折不挠斗争的伟大代表之一,鲁迅是不朽的战士,他的作品和思想,是鼓舞人民从事新的历史创造活动的永具生命力的精神遗产。”因此,他号召全国人民“要进一步学习和发扬鲁迅的爱国主义精神”,“要进一步学习和发扬鲁迅坚韧的战斗精神,”“要进一步学习和发扬鲁迅博采众长,勇于创新的精神。”这也是我们学习鲁迅小说的指导思想。
|